东海岛新安村有什么风俗?



                    
                    
赤脚医师
12474 次浏览 2024-04-27 提问
77

最新回答 (1条回答)

2024-04-27 回答

东海岛民服饰与大陆内地一样,其主要功能是护体、遮羞和装饰。应该说远在人类的初创阶段,服装的产生主要出于人的本能和生活的需要,即为遮身蔽体和防寒御暑,后来才逐渐萌发了装饰的观念和行为。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这里,马克思把“衣”放在第一位。然而,服饰发生又与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有关,为此,因地域和环境之异就产生了各自的服饰习俗。

说起东海岛民服饰,考查起来,起源较早。据《山海经》中所载,远古时代在我国东南沿海有个捕鱼氏族,称之“玄股国”,玄股国的国民“擅长用鱼皮制衣”,这同我国北方狩猎民族“多以兽皮制作衣服”习俗,如出一辙。另据出土文物考证,远在一万八千多年前的山顶洞人,早已懂得用兽皮制作简易的“衣裳”,可见这种服俗发生之悠久。

当然,若以古代的服装材料论,在江南地区,先有葛,后有麻和丝,最后才是棉花了。其间捻线织布是最原始的纺织术,而纺轮则是纺纱的主要工具。为此,近年来在舟山定海的白泉和大巨岛的孙家山等地,考古发掘的一件扁圆形石纺轮和一件陶纺轮,以及骨针、骨锥等物,足以证明远在新石器时期,海岛上已有纺织和缝纫之术,服饰习俗也随之而生了,而这个时期,距今约六千余年。

也许,由于这种深厚的历史渊源,对东海岛民的服饰习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明代编纂的《舟山志》中云:“僻居海中存淳朴之风。”“凡居、服、饮食尚节省蓄力,勤而俭,比户皆然。”《浙江风俗简志》中曰:“温州洞头岛,宋前男女平时穿布衣素服,不尚罗绮,有古朴风”。舟山的《岱山镇志》中亦说:“岱山风俗,向称质朴”。凡此种种,不仅说明了海岛服饰的历史渊源,更构成了海岛服饰的一大特点,即“古朴风”。

若说海岛服饰的第二大特点,则是与海洋性环境和海上的劳作方式有关。如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中所言:“海产渔民多旦怠测干爻妨诧施超渐穿短衣短裤,便于撒网捕鱼。”杨志林所著的《洞头海岛民俗》一书中云:“洞头渔民,因大多时间在海上生活,衣着易被海水打湿而腐蚀,穿着寿命短;因此,为了耐穿,所穿的外衣都用栲胶染过,染成棕红色,俗称‘栲衣’。”此俗舟山群岛亦然。在舟山,昔日渔民所穿裤子也用栲胶或栲皮染过,染成酱色。裤子一般较短,但裤脚肥大,穿起来好像提着两盏大灯笼,俗称“笼裤”。“栲衣”和“笼裤”之俗,吴越海岛的地方志书中均有记载和阐释。可见,以上的服饰习俗不仅由海岛的特定环境和劳作方式所决定,亦为一大特点,俗称“海派风”。

关于海岛服饰的第三个特点,则是由外界辐射和渗透所致。这是因为吴越海岛地处长江口或瓯江外,临近我国第一大都市上海以及宁波、温州等著名港口城市,交通便利,来往频繁。或售鱼,或经商,或购物,接触颇多,深受其影响。如民国初年编纂的《定海县志》中曰:“海通以后,商于沪上者多奢糜之习,由轮舶运输而来,乡风为之丕变,私居燕服,亦被绮罗,穷乡僻岛,通行舶品,虽小家碧玉亦无不佩戴金珠者矣。”又云:“往往时式服装始流行于沪上,不数日乡里之人即仿效之,较鄞(鄞县)、镇(镇海)等邑,有过之而无不及。”借此说明,海岛服饰的第三大特点,则为“时尚风”。

由此可知,海岛人的服饰应具有怎么样的一种个性化风格?那么,上文所述的“古朴、海派和时尚”,则是它的三大特点和标志。而且,尤为可贵的是这三个特点十分鲜明地贯穿在海岛服饰的民俗事象中,具体的有两个层面。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08252501487731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