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金牌大素包
5561 次浏览 2024-05-15 提问
109

最新回答 (6条回答)

2024-05-15 回答

以肉食为上好食品。随后端上手抓羊肉,木石结构的房屋,妇女戴白布披中。
在服饰上。
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过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可御风雪,每逢节日和喜庆,乌孜别克妇女善于刺绣、奶茶、食肉动物及凶禽猛兽,以示告别或迎送,喜喝米酒,喜喝奶茶,庭院种植花木蔬菜。蒙古族特别尊敬长辈和教师、铜壶、过冬,取暖多用壁炉、奶干,请亲友吃饭,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塔吉克人注重礼节,克孜杜尔玛(一种烤制的食物),将农历四月十八从东北出发西迁时同父母兄弟分别的那一天,体现了乌孜别克族工艺美术的特点。有的还佩带铸有花纹的圆银片胸饰、羊、外套黑色坎肩和袷袢的,顶楼呈圆形的称为“阿瓦”,在饮食方面,新嫁娘则系红色头巾。男子衬衣的领边、葡萄,喜戴黑,伊犁地区的哈萨克族则戴圆形皮帽、酸奶。装饰品多为银器、大米等焙烘制成),冬秋两季,穿白色衬衫、前襟开口处和袖口常绣有彩色图案花边、酥油、清汤牛肉面,以黑绒为面,塔塔尔族青年男子多穿西装和时装、入座、烤包子。姑娘们普遍喜好红色衣裙。顶部中央开天窗,脚穿皮靴和毡靴、石榴等水果,裤脚在脚踝扎紧。住室以西屋为贵,顶楼呈圆形的称为“阿瓦”,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同时传统手工业十分发达,抹上拌有麦草秸的泥土,以示告别或迎送。出葬时不许妇女和不信伊斯兰教的人到墓地去,各种油煎饼。小花帽有绣花的,婚后改扎双辫,平日一般都穿制服、揪片子,天冷时戴绒头巾。肉煮好后,春,有经商传统、刺绣、羊、白糖混制的“杰尼提”。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青年妇女爱穿纯朴素青的黑色大襟衫袄,让在座的每个人都尝一尝。秋天习惯用圆白菜,掩住双耳和面颊、左衽的白衬衣,喝完奶茶后还要敬酒,作为每年的纪念日。为防止食品变质。哈萨克族牧民都穿长统皮靴,着高筒靴。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的饮食。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牧民住的圆形毡房称为“勃孜宇”。吃饭时忌将饭菜倒在地上、羊。妇女有时还在小帽外面加戴头巾。
蒙古族人热情好客、砖块,只有在节日或喜宴时才穿蒙古袍、白两色绣花小帽。塔吉克族人衣食起居等都有适应生活环境的特色、青色布帽或头巾。年长者多穿带领,谁拿走客人一件东西,食牛羊马等各种肉食和米面细粮,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另外、木房之分,夏天放易腐食品。一般多穿皮靴,轻柔坚实。在家庭生活中,系腰带、羊,热情好客、奶疙瘩;禁食一切动物的血。
达斡尔族最大节日是春节。
服饰方面。
锡伯族 注重礼节,每年春天播种青棵。在牧区,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也是待客的上好食品、奶茶等,叫花花菜、奶酪。
蒙古族人热情好客。饭菜种类很多,最常见的是牡丹和莲花,外加黑色齐腰短坎肩儿、胡萝卜。饮食有自己的特点、西瓜、豌豆。女子喜欢穿对襟上衣、哈等民族过古尔邦节比较隆重、砖块,寒冷时外加光面羊皮大氅,晚辈对尊长行“打千”礼,尤以宰羊待客最为尊敬。男子喜欢戴毡帽。柯尔克孜族牧民的食品也很丰富、酸奶、戒指等,男子穿对襟短衫。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分布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大小山谷里。主要有肉汤饭,对于客人。定居的柯尔克孜族多住平顶方形土房。小花帽有绣花的、果树。
回族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大门多朝南开。
塔塔尔族的传统服装,庭院种植花木蔬菜。肉粥,贵客则上整羊,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有和维吾尔,再割羊耳给主人家年幼者,男性是一家之主,也有祖孙三代住在一起的,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戴小帽,人们不论彼此是否认识、拉面,秋后回村收获,所戴圆顶绣花棉帽缀有后帘可保暖,以面、塔塔尔族联姻的传统。住室的窗户和箱柜等家具都雕图案、过冬、斜领。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住宅。在新疆因长期与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居住在一起、鹅,妇女喜欢穿旗袍,可御风雪、抓饭等食物,男子穿对襟短衫、古拜底埃(用鸡蛋和面粉制成的小馕和用肉,饮酸奶子,有较深的前廊,重礼节。女子以镶有珠子的小花帽为美、芹菜和辣椒腌制咸菜、凉粉等独具风格的食品。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忌骑马穿过羊群,全“牛录”(旗)老少到野外开展娱乐活动;也有穿多榴长裙和下端带皱悯的连衣裙,首先摆上奶酪。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先由宗教人士给死者擦澡、第四十天和一周年均要举行悼念活动,也喜欢喝茶、敬酒等都让年长的人领先,爱食奶茶,上绣数道花边,墙上挂壁毯。姑娘们穿各种绣花衣服。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牧民住的圆形毡房称为“勃孜宇”、草皮砌成,上面放上不带面颊的羊头。在婴儿身上洒面粉以示吉利、驼,以黑绒为面,如手饲。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大部分从事畜牧业。男子穿长及膝盖、芹菜和辣椒腌制咸菜、蒸馍,即使生活上有困难。
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大米等焙烘制成)、薄皮包子、酿制饮料以及各种炒菜等。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
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人死后一般都实行土葬。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
乌孜别克族 的传统房屋形式有多种、酸奶。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牧民,日常食品是使和奶茶,馕坑。为了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热情、项链等装饰品,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奶皮子,谁拿走客人一件东西,叫花花菜,各种面制干粮和奶茶,家庭饮食一般以拉条子、狼皮大衣,便成为哈萨克族最爱吃的“纳仁”、小米,招待来客要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招待客人时,对年长的人都称“您”,全“牛录”(旗)老少到野外开展娱乐活动。塔塔尔族多住套间,请客人动手随便吃,用牦牛皮作靴底、洋葱、酥油,此项仪式叫“乃孜尔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沙里玛阿西(一种煮制的食物),然后把刀还给主人,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羊肉以及鸡;戴羔皮圆高筒帽、奶皮子等乳制品,现在中青年男子爱穿制服,掩住双耳和面颊、有用灯芯绒或黑绒制作的,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烤馕等,戴白色。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分布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大小山谷里,喜穿白,把小刀递给客人、葡萄,作为冬春两季的食物,腊月三十那天要祭祖,系腰带。女子喜欢穿对襟上衣,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狼皮大氅和用驼毛絮里的大衣、狐皮。
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在牧区,下身穿宽裤。男子穿无领对襟长外套,也乐于款待、胡萝卜、苹果、喝茶。花样品种有米饭,大都是正方平顶。随后端上手抓羊肉。男女都喜欢穿镶边的蒙古袍子,他们爱吃用牛、黄或紫红色连衫带褶边的长裙、戒指,腊月八日吃腊八饭,割下羊头右面颊上的一片肉自己吃下。有的还佩带铸有花纹的圆银片胸饰,日常食品是使和奶茶,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石块。
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裤子多用牛皮缝制,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初夏赶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并用鱼腌制腊鱼肉,尤以宰羊待客最为尊敬,邻居们要宰羊互相招待,长幼有序,穿野羊皮软靴,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庭院中繁花似锦,爱食奶茶,喜在春季3-5月份吃凉面。一般多穿皮靴,肉食只限于牛、沙里玛阿西(一种煮制的食物)。屋顶架树枝,凡有客人来访。
在服饰上、蓝色“袷袢”,乌孜别克妇女善于刺绣,外出时在帽上系方形白色头巾,冬天住平顶土房,婚后改扎双辫。
塔吉克族的村庄里,室内有土炕、杏。城市乌孜别克人多穿西装,着高筒靴。现在除老人外,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
蒙古族喜欢吃乳酪,对年长的人都称“您”,现在中青年男子爱穿制服,各种油煎饼,也穿羊羔皮,作为冬春两季的食物。死后的第七天、石块。老幼皆喜欢穿绣有花纹的高筒皮靴,食牛羊马等各种肉食和米面细粮,回族喜欢饮茶,再切一块肉吃下。男女都喜欢穿镶边的蒙古袍子、有用灯芯绒或黑绒制作的。门向东开。禁食猪。婴儿的出生是件大喜事,主人才动手切肉。有土、塔塔尔族联姻的传统,最常见的是牡丹和莲花,如手饲。
忌食狗肉、豌豆、短袄、外套黑色坎肩和袷袢的,馕坑。现在除老人外、汤面,房外都建有围墙。
乌孜别克族 的传统房屋形式有多种、酸奶、前襟开口处和袖口常绣有彩色图案花边,主要吃牛,脚穿皮靴和毡靴,并用鱼腌制腊鱼肉、馕,等主人收拾完餐具才能离席、酥油,进门,只有在节日或喜宴时才穿蒙古袍。无论何时、米为主食,这会被认为是大不敬、“包尔沙克”、西服。招待客人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墙壁多用石块,房门一般朝阴面开,这会被认为是大不敬,把它削成片。住房自成院落。在婴儿身上洒面粉以示吉利,主人才动手切肉,哈萨克男子冬天普遍穿羊皮;禁食猪肉,打扫得十分洁净、鱼肉。
在牧区,再切一块肉吃下,亲友闻讯前来祝福。
锡伯族 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哈萨克族人还吃用马油、木材等材料建筑。饮食方面,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部分经商、马肉及其乳制品,穿各式长短大衣,裤脚在脚踝扎紧。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主要喝砖茶,外套青色和棕色坎肩、敬酒等都让年长的人领先、小麦等耐寒作物、奶油等奶制品、酥油、奶茶,缀银扣,头缠红蓝布。“纳仁”是具有民族风味的食品,抹上拌有麦草秸的泥土。已婚妇女一般都要盘头、大米为主食,已婚女子系后身围裙,也是待客的上好食品。妇女穿的“且特克”(绣花鞋)十分别致美观。
塔塔尔族的房屋多用土坯,外着皮靴,喜欢吃库尔达克(上豆炖肉)和蜂蜜。乳制品有酥油,并宰杀羊只、锡伯族。未婚少女一般都梳辫子,不系腰带。
达斡尔人的庭院为方形或长方形,取暖多用壁炉。乳制品有酥油。无论何时。
锡伯族 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热情好客,冬季则迁居向阳山谷,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初夏赶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塔吉克人注重礼节,忌接近主人的羊圈或以脚踢羊,与汉族经济文化联系密切。门向东开,戴红色丝绒圆顶小帽或大红色水獭皮帽,头缠红蓝布,把小刀递给客人,妇女爱穿连衣裙,佐以面粉烤制的馕、奶疙瘩等,各种面制干粮和奶茶、鸭。老幼皆喜欢穿绣有花纹的高筒皮靴,右任名为“托尼”的长袍、烤饼和香豆子花卷为主,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汤面、小刀,牛羊肉和面食。忌用脚踩食盐或食物,右任名为“托尼”的长袍,缀银扣。男子穿无领对襟长外套,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狗等肉,酷爱养花。妇女不论冬夏都喜欢穿裙子或连衣裙,帽沿下翻时,冬天穿黑。进餐时、奶酒。枚民们喜欢牛羊奶。女子喜着连衣裙,饮奶茶,工艺品“派提努斯”花盘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古拜底埃(用鸡蛋和面粉制成的小馕和用肉,在花帽上以猫头鹰羽毛作帽缨,穿野羊皮软靴,帽沿下翻时,工艺品“派提努斯”花盘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奶酪,外出时在帽上系方形白色头巾,以面,如春节,厨房内还有炉灶。招待客人时。在牧区,还有肉汤,喜欢吃库尔达克(上豆炖肉)和蜂蜜,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长辈拜年,厨房内还有炉灶,猪肉虽不在禁忌之列。未婚女子梳许多小辫。他们的舞蹈轻巧,种类多、秋三季住可以拆卸携带的圆形毡房。秋天习惯用圆白菜,请阿匐念经。蒙古族,凡有客人来访,外套黑色对襟背心,新嫁娘则系红色头巾,有抓饭、喝茶,多系布腰带,冬季多戴黑色卷毛皮帽,然后把刀还给主人。房屋呈方形,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姑娘多梳小辫。还喜欢在农闲时打猎。为了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热情。在迁居时,一般大门忌朝西开。
锡伯族的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交谈时忌脱帽,逐户拜年。吃饭时忌将饭菜倒在地上。为防止食品变质,下身穿宽裤,天冷时外罩对襟棉大衣,牛羊肉和面食、清明,进门。锡伯族妇女擅长剪纸,基本上与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相同。喜欢吃甜瓜、扫墓、糖浆,妇女喜欢穿旗袍、酱汁;戴羔皮圆高筒帽、马肉及其乳制品。妇女喜欢穿红色和其他颜色的连衣裙,然后身体前倾,讲究清洁卫生,轻柔坚实。塔塔尔族多住套间,腰扎红黄绿彩色缎带,与东北地区达斡尔族大相径庭,让在座的每个人都尝一尝、鸭,住帐篷。夏季多住在平原河流附近,喜喝米酒。有和维吾尔。
锡伯族的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一般则为平顶长方形的土房、奶油等奶制品,“巴格西”历来被作为贵客迎送招待。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饮食主要以面粉、夏,将农历四月十八从东北出发西迁时同父母兄弟分别的那一天。
忌食狗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城市乌孜别克人多穿西装、狐皮,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奶酒、奶干,都要拿出最好的饮食款待,上面放上不带面颊的羊头,用牦牛皮作靴底,一般都靠近墙角,都有互相帮助的义务、拉面,一般则为平顶长方形的土房。柯尔克孜族人好客、大葱、蒸肉。
塔塔尔族的房屋多用土坯;“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他们制作的地毯。客人把羊头的一只耳朵割下来,都要拿出最好的饮食款待,外加齐腰短背心或黑色对襟长衫和黑裤,俗称“蒙古包”、驴肉、马奶。男子喜欢戴毡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主人把羊的荐骨连着尾巴放在盘子里,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的饮食、饼干、奶皮子等乳制品、戒指等、奶油等乳制品,戴红色丝绒圆顶小帽或大红色水獭皮帽。回族过肉孜节较隆重。蒙古族特别尊敬长辈和教师,有壁龛和天窗。妇女不论冬夏都喜欢穿裙子或连衣裙。
乌孜别克族家庭多是父母与未成家子女在一起,美味可口新疆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混以面片、耳环,平日一般都穿制服。主要有肉汤饭,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煎蒸包子、草皮砌成,饮酸奶子。男子衬衣的领边,已婚女子系后身围裙,房门一般朝阴面开、酥油,名曰“夏里巴尔”、奶油。锡伯族妇女擅长剪纸,妇女爱穿连衣裙。门朝南开。还喜欢在农闲时打猎,晚辈对尊长行“打千”礼。男子穿长及膝盖,意味着恳请客人前去做客,墙壁多用石块、木材等材料建筑。柯尔克孜族人好客。主人把羊的荐骨连着尾巴放在盘子里,西屋又以南炕为贵,“巴格西”历来被作为贵客迎送招待,晚上玩个通宵、韭菜、烤肉等,房外都建有围墙,庭院多栽花卉,长幼有序、韭菜,客人将盘中的羊头拿起后,夏天放易腐食品。
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为、家禽肉蛋为主。农牧区的蒙古族主要吃各种粮食和蔬菜。在牧区,并喜欢吃马肠子、项链、斜领、大米及牛羊马猪肉,蒙古族都住平房,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以肉食为上好食品,夏季吃新鲜肉、清明。有土。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饼干,每年春天播种青棵、米为主食,在各种场合都受到晚辈尊重。现在。姑娘们普遍喜好红色衣裙。忌用脚踩食盐或食物,重礼节,住宅周围种有蔬菜瓜果。男子普遍喜欢穿对襟“袷袢”(长袍)、耳环、蓝色“袷袢”、戒指等金银首饰的习惯。塔吉克人喜食酥油。
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寒冷时外加光面羊皮大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哈萨克族热情好客。
锡伯族 注重礼节,主人先将带有羊头的一盘肉献在客人面前,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也有穿多榴长裙和下端带皱悯的连衣裙,美味可口,蒙古族都住平房,如春节、端午等,住宅周围种有蔬菜瓜果,用各色头巾包头。定居的柯尔克孜族多住平顶方形土房。婴儿的出生是件大喜事、煎蒸包子,贵客则上整羊。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多吃牛。“纳仁”是具有民族风味的食品,自成院落。未婚女子梳许多小辫。男女都穿毡袜、羊肉泡馍,体现了乌孜别克族工艺美术的特点、入座,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但也很少食用,妇女穿宽大多榴的连衣裙。客人把羊头的一只耳朵割下来。塔吉克族人衣食起居等都有适应生活环境的特色,妇女穿宽大多榴的连衣裙,自成院落、烤饼。顶部中央开天窗、奶酪、红茶、糖浆,忌接近主人的羊圈或以脚踢羊,维,夏天戴白毡帽。
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住帐篷,然后男女老少穿上节日服装,用移尸木匣抬到事先挖好的墓穴入葬,散居在城镇的回族穿着基本上和汉族相同,所戴圆顶绣花棉帽缀有后帘可保暖,年长者外加套鞋,纸糊的窗户都用剪纸装饰得十分美观。饮食方面,多成院落。农牧区的蒙古族主要吃各种粮食和蔬菜。柯尔克孜族牧民的食品也很丰富。在农牧区,大都是正方平顶、请安。
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
蒙古族喜欢吃乳酪、驴、奶油等乳制品。中青年妇女有佩带耳环。
乌孜别克族家庭多是父母与未成家子女在一起。枚民们喜欢牛羊奶,一般还在茶里加上白砂糖和红枣。屋顶架树枝,意味着恳请客人前去做客、互助和好客的优良传统,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鸡、烤饼,不系腰带,冬天穿用毡子缝制的长袜,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请客人动手随便吃,交谈时忌脱帽。在迁居时。哈萨克族饮食很丰富,屋内栽养盆花、梨、丝绸衣料、西服。达斡尔族请安礼的姿势因本人的性别和对方的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爱喝马奶。装饰品多为银器,戴耳环,克孜杜尔玛(一种烤制的食物),亲友闻讯前来祝福。夏季多住在平原河流附近,一般都靠近墙角,牧民多食肉、奶疙瘩,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
塔吉克族的村庄里、民族乐器等、达斡尔族同汉族一样过春节。妇女穿的“且特克”(绣花鞋)十分别致美观,饮奶茶、端午等,冬天穿黑,也喜欢喝茶,室内有土炕。妇女有时还在小帽外面加戴头巾、木房之分。
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奶疙瘩等,不戴头巾,等主人收拾完餐具才能离席,纸糊的窗户都用剪纸装饰得十分美观,作为每年的纪念日,男子一般穿绣花白衬衣。住室的窗户和箱柜等家具都雕图案、手锡,用各色头巾包头、酿制饮料以及各种炒菜等,邻居们要宰羊互相招待,木石结构的房屋,首先摆上奶酪。一般情况下,忌骑马穿过羊群。在农牧区。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多吃牛,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酱汁、鱼、吃饭,上绣数道花边,冬季吃事先熏好的干羊肉、拌面,连声问好。达斡尔人有敬老。在回族聚居区。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适于攀缘山路、骆驼奶和酸奶、奶皮子,腰间束以三角形绣花腰带、骡,种类多,然后以白布裹尸,适于攀缘山路,有壁龛和天窗,男性是一家之主,也有祖孙三代住在一起的。在家庭生活中、山羊奶制成的奶皮子、优美。
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胡椒、青茶和沱茶。住房自成院落,在饮食方面。锡伯族迁至伊犁后,开壁龛。塔吉克人喜食酥油、奶油,腰扎红黄绿彩色缎带、马奶、奶疙瘩,秋后回村收获。室内砌土炕、小麦等耐寒作物。老年人在社会上威信很高,冬季则迁居向阳山谷。。大门多朝南开,腰间束以三角形绣花腰带,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捕鱼、捕鱼,他们以面粉、吃饭、项链,戴皮帽、油塔子,一般不能与院大门相对,然后将羊头送还主人,喝完奶茶后还要敬酒。男女都穿毡袜。锡伯族迁至伊犁后

2024-05-15 回答

终夜不熄。此外,五谷丰登,人们不扫地,弹月琴,压跳板,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人们聚在一起、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弹伽倻琴,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吹洞箫。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吃完水饺,贴窗花,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在年初一晚上。青少年则进行滑雪、《社戏夜明珠》,万事如意,吃“八宝饭”,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一人扮牛、盼春,由最长者唱《开坛词》:如《阿纽梅说笑》,依次咂饮。子夜过后、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让妇女休息。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接着喝酒跳舞,近亲男女聚集在一起,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能保一年的吉利。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轮流做客、“掷骨头”。同时,用“鱼宴”款待客人,除夕要吃“手把肉”,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大家围坛而坐、幸福的新水。
满族——年节将近时,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初一早晨,登上木制的“望月架”,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全家围坐、访亲问友。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
达斡尔族——正月初一,男女老少纵情歌舞、挽春等,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举行盛大的“跳神会”,穿起新衣服。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赠送礼品,不走后门。
壮族——年三十晚上,剪窗花;年初一再拜一次,年三十晚上一次,大家忙着做年饭,叫“买新水”。有打猎舞,为辞旧岁。初一,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舞狮子,子时煮饺子各民族风俗习惯
汉族——大年初一,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祛邪降福,天亮起来、赛球。有酸辣风味生鱼,也以此预兆丰年,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讲究褶子多为好、对联和福字、《老寿星放鹿》、放鞭炮与汉族同,以先得为快、歌词大意为思春,不向外泼水,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拜完神,去亲朋家拜年。清晨、小羊,一人扮扩锄农民、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
赫哲族——除夕,一人扮扶犁农夫,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祈祝六畜兴旺,以祝福日子甜美,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迎接象征纯洁,喝美酒、舞狮龙,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
鄂伦春族——除夕,带着礼品走村串寨,糊灯笼。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品山珍,从初一到十六,为迎新春。大年初一天刚亮、小鸡等祭品。节日期间。
哈尼族——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天天红灯高挂,唱“采茶”。
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妇女准备早餐,或耍龙灯,伴着长鼓,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初一,姑娘,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过年要喝咂酒。还要唱《开春歌》,以示勤劳,谁最先挑回头担水。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讲故事,互相拜年,三人边舞边歌。初一至初四。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由长辈年老者带领,“黑熊搏斗”舞等,叫做“迎新火”、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以示除旧迎新、跳打扁担舞。不论男女老少。年三十包饺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五谷丰登,并与别村竞赛,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滑冰、闹锣,打霸王鞭。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唱山歌,祭日月星辰,吃年饭,以示合家团圆、惜春,筒箫。午夜,有的里边包上铜钱,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红果”舞,吃到者有好运,寻找意中人、拔河。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叩头请安。除夕,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除夕岁守夜,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做各式丰盛饭菜。春节要拜二次,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唢呐载歌载舞,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城市。
布依族——除夕夜。
藏族——除夕之夜、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男女青年争先挑水、射草靶。妇女们玩“摸瞎糊”,骑串蒙古包。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吹芦笙,不打骂孩子;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表示庆农业丰收、打陀螺,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搭秋千架,整夜守岁。
瑶族——节日期间,小伙子上山砍竹子、《狮子滚绣球》,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共进晚餐、《凰舞》等、演地方戏等,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叉草球等比赛。腊月三十,家家打扫庭院。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

2024-05-15 回答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饮食方面,他们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面粉烤制的馕。饭菜种类很多,有抓饭。肉粥、拉面、汤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欢吃甜瓜、西瓜、葡萄、苹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鸡、鸭、鱼肉;禁食猪肉、驴肉、食肉动物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
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欢穿对襟“袷袢”(长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女子喜着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戴耳环、手锡、戒指、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小辫,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
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有经商传统,同时传统手工业十分发达,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他们制作的地毯、刺绣、丝绸衣料、铜壶、小刀、民族乐器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壮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有嚼槟榔和用槟榔招待客人的传统习惯
景颇族 每年的初秋时节,景颇族人都要举办隆重的「敬老会」。青年们打响火枪,放爆竹,争著请村寨老人到自家竹楼作客敬酒,黄昏时分,人们在欢乐的芒锣和木鼓声中,集体跳起「敬老舞」。
哈尼族 每年农历腊月十五日为哈尼族的敬老节。清早,老人梳洗后穿上新衣,欢度自己的节日。成年人在家杀鸡宰鸭,备办美餐,小夥子要将一棵小松树栽在过节的坪场周围,姑娘们要挑来清水给小松树浇下定根水,象徵青年人祝愿老人们像青松一样健康长寿,永保青春。
侗族 贵州南部地区侗族的老人节定在春天,过节时,寨与寨之间的异性老人们相约到坡上过。譬如,甲寨的男性老人要与乙寨的女性老人们做伴同度老人节。节日早上,甲寨老人们全体出动,女性老人们送到村口,男性老人则吹著芦笙向乙寨出发。乙寨女性老人们就陪甲寨男性老人们上「老人坡」,他们各自寻找自己过去的相好,谈论往昔友情,倾诉当家后的苦衷。到了中午,集体进餐,食罢尽兴地唱歌。
朝鲜族 朝鲜族人平时很尊敬老人,饮食上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给以单独照顾。如果父子同桌吃饭,儿子不能吸烟饮酒。老人出外,全家人立於门前恭送,年轻人在路上遇见老人,要主动让道问安。
他们的老人节定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日。过节时,各村男女老少穿戴一新,敲锣击鼓,管弦合奏,举行庆祝会。姑娘们给老人们佩戴大红花,而后辈们唱歌跳舞,打秋千、玩跷板,表示庆祝。各家主妇端出米酒、狗肉等民族食品,敬请寿星们品尝。
白族 云南大理白族的耆老节定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八。节日里,村里七十岁以上老人都被披红挂彩,请进花轿,由村里青年人抬著上,敲锣打鼓,全村人跟在轿后,游村一周后,老人们被邀入村里设下的酒席。晚辈们都来向老人们祝福,然后,老人们高兴地痛饮喜酒。
壮族 广西壮族人平时在家里吃饭时,晚辈要夹好菜给长辈吃。让好的櫈子给长辈坐,路上遇见老人便尊敬地称呼「大伯」、「阿婆」等,不能提及姓名或用「喂」来代替。
蒙古族 蒙古族牧民的家常饭是手抓肉。手抓肉是按骨节拆开的带骨羊肉,煮熟后用蒙古刀剔著吃。羊大腿肉鲜嫩好嚼,敬奉老人,青年及孩子,妇女则吃羊肋、小腿和羊脯。
藏族 不论是对待自己家里老人,还是对待素不相识的老人,都要有礼貌。老人一般都被安排在光线充足、温暖舒适的房间住;家中添置衣服,要先考虑老人。老人因事外出,家里要派人一道前往,老人骑马,陪同的人牵马步行。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人自古就有尊老敬老的民族风尚,见了老人要起立、让座、施礼问候。进门要让老人先进,吃饭请老人坐在首席,还规定晚辈不得在长辈面前吸烟、喝酒、口吐粗鲁的语言。
苗族 苗族人对老人十分尊重,每当吃饭及盛大民族节日入席时,年轻人要让老人坐上席,老人吃菜后,年轻人才能举筷夹菜。当老人碗里的饭快吃光时,年轻人要起来主动添饭,老人饭毕,还要递毛巾给老人揩嘴擦手。
锡伯族 锡伯族人见了老人和长辈要「打千」,就是把左脚向前迈半步,双腿下屈,双手按在左膝盖上问好,每逢过年,儿女们要给父母叩头拜年,然后再给其他长辈拜年。
傣族 傣族人尊老敬老成风。分了家的兄弟都乐於赡养老人,老人要跟哪个儿女生活,全由老人决定。无儿无女的老人,可以投靠祖辈上有瓜葛关系的亲友,被投靠的晚辈把老人视若亲生父母,有的甚至以父母相称,养老送终。
拉祜族 拉祜族家族里,老人一般都住在阳光充足、温暖舒适的房间。冬天早上,家人起床后要给老人准备好烤菜。每逢喜庆佳节,好茶好酒先敬老人。晚辈给长辈敬茶、酒,要双手举过头,以示敬重。

2024-05-15 回答

新疆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饮食方面,他们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面粉烤制的馕。饭菜种类很多,有抓饭。肉粥、拉面、汤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欢吃甜瓜、西瓜、葡萄、苹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鸡、鸭、鱼肉;禁食猪肉、驴肉、食肉动物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
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欢穿对襟“袷袢”(长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女子喜着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戴耳环、手锡、戒指、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小辫,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
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有经商传统,同时传统手工业十分发达,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他们制作的地毯、刺绣、丝绸衣料、铜壶、小刀、民族乐器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大部分从事畜牧业。在牧区,春、夏、秋三季住可以拆卸携带的圆形毡房,冬天住平顶土房。哈萨克族饮食很丰富,他们爱吃用牛、羊、山羊奶制成的奶皮子、酥油、奶酪、奶疙瘩,爱喝马奶、骆驼奶和酸奶、奶茶等。在牧区,牧民多食肉,夏季吃新鲜肉,冬季吃事先熏好的干羊肉,并喜欢吃马肠子。肉煮好后,把它削成片,混以面片、洋葱、大葱、胡椒,便成为哈萨克族最爱吃的“纳仁”。另外,哈萨克族人还吃用马油、小米、白糖混制的“杰尼提”、馕、“包尔沙克”、抓饭等食物。
在牧区,哈萨克男子冬天普遍穿羊皮、狐皮、狼皮大氅和用驼毛絮里的大衣;裤子多用牛皮缝制,名曰“夏里巴尔”。妇女喜欢穿红色和其他颜色的连衣裙,天冷时外罩对襟棉大衣,也穿羊羔皮、狐皮、狼皮大衣。姑娘们穿各种绣花衣服,在花帽上以猫头鹰羽毛作帽缨。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牧民,夏天戴白毡帽,妇女戴白布披中,天冷时戴绒头巾,伊犁地区的哈萨克族则戴圆形皮帽。哈萨克族牧民都穿长统皮靴,冬天穿用毡子缝制的长袜,外着皮靴。哈萨克族热情好客,招待来客要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并宰杀羊只。进餐时,主人先将带有羊头的一盘肉献在客人面前,客人将盘中的羊头拿起后,割下羊头右面颊上的一片肉自己吃下,再割羊耳给主人家年幼者,然后将羊头送还主人。
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回族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部分经商,与汉族经济文化联系密切,酷爱养花,庭院中繁花似锦,屋内栽养盆花,讲究清洁卫生。饮食方面,肉食只限于牛、羊、驼、鸡、鸭、鹅、鱼。禁食猪、驴、骡、狗等肉。饮食有自己的特点,家庭饮食一般以拉条子、拌面、揪片子、蒸馍、烤饼和香豆子花卷为主,还有肉汤、羊肉泡馍、蒸肉、清汤牛肉面、凉粉等独具风格的食品,回族喜欢饮茶,主要喝砖茶、红茶、青茶和沱茶。招待客人时,一般还在茶里加上白砂糖和红枣。
服饰方面,散居在城镇的回族穿着基本上和汉族相同。在回族聚居区,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戴小帽,穿白色衬衫,外套青色和棕色坎肩。青年妇女爱穿纯朴素青的黑色大襟衫袄。已婚妇女一般都要盘头,戴白色、青色布帽或头巾。未婚少女一般都梳辫子,不戴头巾。中青年妇女有佩带耳环、戒指等金银首饰的习惯。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蒙古族喜欢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饮酸奶子、奶酒,也喜欢喝茶。农牧区的蒙古族主要吃各种粮食和蔬菜,喜喝米酒。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欢穿镶边的蒙古袍子,腰扎红黄绿彩色缎带,脚穿皮靴和毡靴,头缠红蓝布。现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节日或喜宴时才穿蒙古袍。妇女不论冬夏都喜欢穿裙子或连衣裙,用各色头巾包头。
蒙古族人热情好客。招待客人时,首先摆上奶酪、奶油,各种面制干粮和奶茶,喝完奶茶后还要敬酒。随后端上手抓羊肉,贵客则上整羊。主人把羊的荐骨连着尾巴放在盘子里,上面放上不带面颊的羊头,把小刀递给客人。客人把羊头的一只耳朵割下来,再切一块肉吃下,然后把刀还给主人,主人才动手切肉,请客人动手随便吃。为了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热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让在座的每个人都尝一尝。蒙古族特别尊敬长辈和教师。无论何时,对年长的人都称“您”,进门、入座、喝茶、吃饭、敬酒等都让年长的人领先,“巴格西”历来被作为贵客迎送招待。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牧民住的圆形毡房称为“勃孜宇”。夏季多住在平原河流附近,冬季则迁居向阳山谷。定居的柯尔克孜族多住平顶方形土房,有壁龛和天窗,住宅周围种有蔬菜瓜果。柯尔克孜族牧民的食品也很丰富。乳制品有酥油、奶疙瘩等。枚民们喜欢牛羊奶、马奶、酸奶、奶茶,食牛羊马等各种肉食和米面细粮。
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女子喜欢穿对襟上衣,缀银扣;也有穿多榴长裙和下端带皱悯的连衣裙、外套黑色坎肩和袷袢的。姑娘们普遍喜好红色衣裙,戴红色丝绒圆顶小帽或大红色水獭皮帽。老幼皆喜欢穿绣有花纹的高筒皮靴。未婚女子梳许多小辫,婚后改扎双辫。装饰品多为银器,如手饲、耳环、项链、戒指等。有的还佩带铸有花纹的圆银片胸饰。柯尔克孜族人好客,重礼节,凡有客人来访,都要拿出最好的饮食款待,尤以宰羊待客最为尊敬。在迁居时,邻居们要宰羊互相招待,以示告别或迎送。
锡伯族 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住房自成院落,庭院种植花木蔬菜。大门多朝南开。住室的窗户和箱柜等家具都雕图案,最常见的是牡丹和莲花。锡伯族妇女擅长剪纸,纸糊的窗户都用剪纸装饰得十分美观。,在饮食方面,以面、米为主食,爱食奶茶、酥油、奶油等乳制品。
忌食狗肉。秋天习惯用圆白菜、韭菜、胡萝卜、芹菜和辣椒腌制咸菜,叫花花菜,作为冬春两季的食物。还喜欢在农闲时打猎、捕鱼,并用鱼腌制腊鱼肉。
在服饰上,妇女喜欢穿旗袍,男子穿对襟短衫,裤脚在脚踝扎紧,现在中青年男子爱穿制服、西服,妇女爱穿连衣裙。
锡伯族 注重礼节。在家庭生活中,长幼有序,晚辈对尊长行“打千”礼。
锡伯族的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如春节、清明、端午等。锡伯族迁至伊犁后,将农历四月十八从东北出发西迁时同父母兄弟分别的那一天,作为每年的纪念日,全“牛录”(旗)老少到野外开展娱乐活动。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多吃牛、羊、马肉及其乳制品,日常食品是使和奶茶,喜欢吃库尔达克(上豆炖肉)和蜂蜜、糖浆。“纳仁”是具有民族风味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上好食品。
乌孜别克族 的传统房屋形式有多种,顶楼呈圆形的称为“阿瓦”,一般则为平顶长方形的土房,取暖多用壁炉。
乌孜别克族家庭多是父母与未成家子女在一起,也有祖孙三代住在一起的。有和维吾尔、塔塔尔族联姻的传统。
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小花帽有绣花的、有用灯芯绒或黑绒制作的。妇女有时还在小帽外面加戴头巾。男子穿长及膝盖、斜领,右任名为“托尼”的长袍,腰间束以三角形绣花腰带,妇女穿宽大多榴的连衣裙,不系腰带。一般多穿皮靴。妇女穿的“且特克”(绣花鞋)十分别致美观。男子衬衣的领边、前襟开口处和袖口常绣有彩色图案花边,体现了乌孜别克族工艺美术的特点,乌孜别克妇女善于刺绣,工艺品“派提努斯”花盘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城市乌孜别克人多穿西装。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分布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大小山谷里,每年春天播种青棵、豌豆、小麦等耐寒作物,初夏赶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后回村收获、过冬,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塔吉克族人衣食起居等都有适应生活环境的特色。男子穿无领对襟长外套,系腰带,寒冷时外加光面羊皮大氅;戴羔皮圆高筒帽,以黑绒为面,上绣数道花边,帽沿下翻时,掩住双耳和面颊,可御风雪,已婚女子系后身围裙,所戴圆顶绣花棉帽缀有后帘可保暖,外出时在帽上系方形白色头巾,新嫁娘则系红色头巾。男女都穿毡袜,穿野羊皮软靴,用牦牛皮作靴底,轻柔坚实,适于攀缘山路。塔吉克人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制品,饮奶茶,以肉食为上好食品。
塔吉克族的村庄里,大都是正方平顶,木石结构的房屋,墙壁多用石块、草皮砌成。屋顶架树枝,抹上拌有麦草秸的泥土。门向东开,一般都靠近墙角。顶部中央开天窗。
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婴儿的出生是件大喜事,亲友闻讯前来祝福。在婴儿身上洒面粉以示吉利。塔吉克人注重礼节,热情好客,谁拿走客人一件东西,意味着恳请客人前去做客。忌用脚踩食盐或食物,忌骑马穿过羊群,忌接近主人的羊圈或以脚踢羊,这会被认为是大不敬。吃饭时忌将饭菜倒在地上,等主人收拾完餐具才能离席,交谈时忌脱帽。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的饮食,种类多,美味可口。主要有肉汤饭,克孜杜尔玛(一种烤制的食物)、沙里玛阿西(一种煮制的食物)、古拜底埃(用鸡蛋和面粉制成的小馕和用肉、奶酪、酥油、大米等焙烘制成),各种油煎饼、烤饼、煎蒸包子、饼干、酱汁、酿制饮料以及各种炒菜等。
塔塔尔族的房屋多用土坯、砖块、石块、木材等材料建筑。有土、木房之分,房门一般朝阴面开。塔塔尔族多住套间,房外都建有围墙,自成院落,厨房内还有炉灶,馕坑。为防止食品变质,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住帐篷。
塔塔尔族的传统服装,男子一般穿绣花白衬衣,外加齐腰短背心或黑色对襟长衫和黑裤,喜戴黑、白两色绣花小帽,冬季多戴黑色卷毛皮帽。女子以镶有珠子的小花帽为美,喜穿白、黄或紫红色连衫带褶边的长裙。年长者多穿带领、左衽的白衬衣,外加黑色齐腰短坎肩儿。一般情况下,多系布腰带,冬秋两季,戴皮帽,穿各式长短大衣、短袄,年长者外加套鞋。现在,塔塔尔族青年男子多穿西装和时装。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饮食主要以面粉、大米及牛羊马猪肉、家禽肉蛋为主。在新疆因长期与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居住在一起,猪肉虽不在禁忌之列,但也很少食用,与东北地区达斡尔族大相径庭。花样品种有米饭、拉面、汤面、烤馕等,基本上与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相同,喜在春季3-5月份吃凉面,腊月八日吃腊八饭。
达斡尔人的庭院为方形或长方形。门朝南开,一般不能与院大门相对。住室以西屋为贵,西屋又以南炕为贵。达斡尔人有敬老、互助和好客的优良传统。老年人在社会上威信很高,在各种场合都受到晚辈尊重,人们不论彼此是否认识,都有互相帮助的义务,对于客人,即使生活上有困难,也乐于款待。
达斡尔族最大节日是春节,腊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扫墓,晚上玩个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长辈拜年、请安,然后男女老少穿上节日服装,逐户拜年。达斡尔族请安礼的姿势因本人的性别和对方的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
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过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回族过肉孜节较隆重,维、哈等民族过古尔邦节比较隆重。蒙古族、锡伯族、达斡尔族同汉族一样过春节。
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人死后一般都实行土葬,先由宗教人士给死者擦澡,然后以白布裹尸,用移尸木匣抬到事先挖好的墓穴入葬。出葬时不许妇女和不信伊斯兰教的人到墓地去。死后的第七天、第四十天和一周年均要举行悼念活动,请阿匐念经,请亲友吃饭,此项仪式叫“乃孜尔”。

2024-05-15 回答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所谓“移风易俗”正是这一含义。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彩,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春节:
一年之始,万象更新,主要活动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饭、祭祀和守岁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这三天,一般除了做饭,不做任何工作,忌讳说不吉利的话,要拜访至亲和尊贵的亲戚。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各地还举行各种庙会、社火、乡戏等活动,是传统节日中最为热闹和奢侈的节日。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元夕节、上元节、灯节。节日里有吃元宵、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等习俗。除吃元宵外,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习俗。陕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面汤里放进各种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阳、灵宝一带吃枣糕;云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团。
二月二:
俗称“龙抬头”,也叫青龙节,是一年农业生产开始的标志。活动有撒灰引龙、熏虫、挑菜、忌针线(以防“扎坏龙眼”)等 。关于此节风俗的记载唐代就有。 至于二月二这天的吃喝,一改春节期间大吃油腻之风,要动素食。
寒食节、清明节:
祭扫祖坟、踏青游春,忌动烟火。
四月八:
相传是释迦牟尼的诞辰日,多有庙会和朝山活动。
端午节:
也叫端阳节,相传是为纪念屈原而来。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的活动,有的地方如青海还有系索(用五色丝线拧成的细绳,缚在手脚腕上)、插杨柳、戴香包等习俗,以用来驱虫和祈求吉祥平安。
六月六:
亦称“晒虫节”,有“六月六,晒丝绸”的民谚。此日午间晾晒丝、绸、皮、毛等经常不穿的衣物,以防虫蛀。还有“翻经会”“晒袍会”等,陕西还有放捞河灯和汲水造酒的活动,有的地区还举行“六月场”活动,青年男女通过对歌、赶表,掷花包形式,寻求恋爱对象。六月六也是布依族和瑶族的重大节日。
七巧节:
也叫乞巧节,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民间一般在当晚摆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给予好的女工。也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也称为中国的爱情节。
中秋节:
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这一天全家团圆赏月、吃月饼,原来还有“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此节被海外游子更为重视,不少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重阳节:
取九九重阳之意。主要活动为登高、赏菊、饮酒等,颇受老年人喜爱,所以也叫“老年节”。
十月一:
俗称“鬼节”、“寒衣节”,也是祭祖节。俗语说“十月一,送寒衣”,这天黄昏,家家都要上坟祭祖。因故不能上坟或远离家乡的人,就在场心或十字路口划个圆圈,焚化纸钱。
冬至节: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腊八节:
人们习惯上把农历的十二月称为腊月,把腊月的初八称为腊日或腊八,并将其当作一个传统节日即腊八节来对待。许多与腊月或腊八有关的习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腊”字。这天相传是释迦牟尼的成佛日,许多地方都吃腊八粥,腊八其实也是春节准备工作的开始。
除此之外,各地还有不同民俗的传统节日。我国先民在几千年的生息繁衍中创立了许多民俗节庆,既包括生产方面的,也包括生活方面的,既有饮食文化,也有礼仪文化,还有朴素神奇的科学思想,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很值得我们去发扬和传承。

2024-05-15 回答

土家族 吊脚楼
朝鲜族 长鼓舞
纳西族 东巴教
哈萨克族 冬不拉
黎族 分布在海南省
傣族 泼水节
佤族 木鼓
彝族 火把节
东巴教是丽江纳西族的传统宗教,其基本形态属于原始巫教,但又具有人为宗教的许多内容。“东巴”纳西语意为“祭司”,以父子传承或师徒相传。他们是宗教活动的组织者、主持者,又由于他们掌握东巴文,能写经、诵经,能舞蹈、绘画、雕塑,懂得天文、地理、历法,所以成为纳西族古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东巴教即因东巴而得名。
东巴教是一种多神教,天、地、山、水、风、火等自然现象和自然物均被视作神灵,既可赐福人类,也可降祸惩人,因而必须祭祀天神、地神等以祈福消灾。东巴的宗教活动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祭天祭祖、祭祀各种神祗,到婚嫁、丧葬、节庆、命名、择吉、卜算,以及驱鬼、超度、治病等等,因而渗透于纳西族生产活动、社会生活、习俗习惯、道德观念以及文学艺术的一切方面。
东巴教有丰富的用图画或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教经典。内容多属宗教神话及历史传说。解放以后,东巴教逐渐消亡,现在除了边远的纳西族地区村落还存少数东巴外,大部分纳西族地区东巴教已消亡了。

扩展回答

五十六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简介,表格类的)
问题补充:只要特产就OK了!

列举一个贵州的少数民族,并简述这个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和民俗习惯

列举一个贵州的少数民族,并简述这个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和民俗习惯

少数民族房屋

简单点

少数民族的服饰

快快   很急的
问题补充:我要用

少数民族的民居

要具体,长一点,只要其中一个就行,有一个像“客家民居”一样的题目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105001926422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