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长信宫灯有哪些设计特点?



				
				
地球是个圆曲奇
49902 次浏览 2024-05-12 提问
72

最新回答 (3条回答)

2024-05-14 08:34:41 回答

汉代时  称作“镫”后简为“灯”。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长信宫灯,并从环保、光学,器形结构、审美等角度做  以研究。  1968  年于河北省满城县陵山出土。通高48  厘米,人高44.5  厘米。出  自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的墓葬,作跪姿宫女执灯形,通体鎏金,璀璨  夺目。宫女穿宽袖长衣,梳髻,戴巾;灯盘、灯座及执灯宫女的右臂处可  拆卸;灯盘中心有一钎可插蜡烛,灯罩与灯盘可转动开合,便于调节灯光  亮度和角度。宫女右臂为烟道,烟经底层水盘过滤后,便有烟而无尘,可  减少室内的烟炱以保持清洁。灯上有九处刻铭,计65  字,其中有“长信”  二字,为汉文帝皇后窦氏所居宫名。长信宫灯造型优美,构造精巧,为汉  代灯具中的杰作,体现了古代匠师的创造才能以及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  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从环保角度来分析,  青铜灯具中绝大多数是燃油灯,当时的燃料主要  是动物油脂,而且油脂和灯心同在一个灯盘里面。虽然点灯时灯盘里面的  油脂沿着灯心慢慢上升到火焰里,但是仍然会有一些没完全燃烧的炭粒和  燃烧后留下来的灰烬,随着油面的上升和热气流挥发,造成室内烟雾到处  弥漫,污染室内空气和环境。汉代的青铜灯具中,有一些在设计上就解决  了如何消烟除尘,放置环境污染的为体。这一类灯具,称之为“釭灯”.  《宣和博古图》卷十八著录了一件双烟管鼎行灯,铭文为:“王氏铜釭  锭”。“虹”应为“釭”之假字。南京大学历史系所藏一件“釭辗”,也是双管  鼎行灯。  灯的定名,是因为灯上装的弯性中空导烟管,如同车釭。带烟  管的灯统称釭灯釭灯又可简称为釭。釭灯上除了装有导烟管,灯的体腔都  是中空,用以贮清水。长信宫灯、凤灯、鼎行灯、牛形灯、雁鱼灯、鹅鱼  灯都属于釭灯。釭灯的导烟管分单烟管和双烟管两种。鼎形灯的烟管,是  从灯体的肩部伸出,既可做烟道,又兼做灯的把手。象生形灯具则巧妙利  用形体本身的有机部分作为导烟管,如人的手臂,牛的双角,凤、雁、鹅  的颈等。烟管的一端连着中空的等体,另一端连着复钵形的灯盖。当灯盘  中的灯火点燃时,烟尘通过灯罩上方的灯盖被吸入导烟管;再由导烟管使  烟尘溶于体腔内的清水,从而放置了灯烟污染空气,保持室内环境的清  洁。这使汉代灯具在功能方面最先进的发明创造,在世界灯具史上处于领  先的地位。西方的油灯知直到十五世纪才由著名的意大利科学家、工程  师、画家达芬奇发明出铁皮导烟灯罩,18  世纪时法国人肯开和瑞士人阿  干德进一步用玻璃灯罩代替铁皮灯罩,并完善了油灯和灯罩的一系列设  计,从而初步解决了控制油烟污染的问题。  从器形结构来看,  它的结构非常科学,它的尺度适宜,汉代的灯具,动  物形和人物形灯,高度一般在20-50  厘米,我国至两汉的建筑,尤其是  宫殿建筑、贵族府邸,由于追求宏伟的气魄,外形庞大,室内空间就显得  十分空旷。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使,这个时期的人还保留着席地而坐的习  俗。所谓坐,实如今日之跪,曲其足向后,以膝抵地抵席,臀部依托在脚  后跟上。体位下降了,所以一些常用的器物,如几、案、床、榻、灯具等  都比较低矮。据史料记载,汉魏的独坐式小榻高度一般只有12-18  厘  米,为了充分发挥灯具的是明功能,青铜灯具的尺度一般都偏小而适宜人  的视觉空间。长信宫灯高为48  厘米,在精致的灯座上面置有灯罩,灯光  从臆测找出,与人们跪坐时眼睛的视线基本适宜。而现代立灯的高度,一  般为1.46-1.80  米,这是由现代人垂足而坐的生活方式决定的。    【  造型生动,在处理人与灯的关系时,充分调动了各种文艺手段。…  …(长  信宫灯)其造型为宫女跪坐,右臂自然举起,左臂伸向右方,手持灯盘;  人体形态生动,神态端庄安详,衣纹疏密有致,简介流畅。右臂下的灯盘  点燃时候,灯燃烧排放的烟通过右臂被吸入中空的人体内,丝毫不影像人  们对灯具的关上,反而由于灯火的映照,增添了宫女形象的美丽,达到了  使用与审美的高度统一。  灯体拆洗(携带)方便,  一些大型、复杂而体内中空的灯具,出来灯盘  与灯体采用了注解。西伯利榫接;其他主要造型部位的结果,也多采用了  分铸套合组装的形式。长信宫灯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分上下两部  分)、灯盘和灯罩六个部分分别铸造后在套合组装而成。导演关分成两  半,这种结构设计便于拆卸组装合清洗烟垢,组装也简单,牢固。  从光学方面来分析,  一是已有反射和聚光的装置--灯罩,特别是由灯罩  的开合来调节灯光的照度与照射角度,可见当时人们已注意到控制照度的  问题;二是已设有烟道,这事实上还起着加强空气对流,使燃烧充分,增  高温度,增大发光强度的作用。  从审美角度分析,  装饰富丽,汉代青铜灯具的装饰纹样多样化。灯具的  装饰纹样主要有弦纹、瓦纹、连弧纹、三角纹、卷云纹、鳞纹、缠枝纹、  卷草纹、兽面纹、龙纹、云兽纹、驾凤纹、鸟纹、鹿纹、蝉纹、猴纹、虎  纹、兔纹、蛙纹、羚羊纹、羽人纹等。装饰手法则采用了当时铜器上比较  普遍运用的漆彩绘、错银、鎏金、透雕等。而长信宫灯运用以上纹式却并  不多,线条及其简单,朴素典雅的宫女形象,通过通体鎏金(将金和水银  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的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则附着于器表  上。)的青铜灯体表现出来,神态悠然,朴实无华的神态附着在富丽豪华  的鎏金铜灯上,金光灿灿,显得和谐而统一。  从宫灯的构造可以明显看出,早在汉代,中国的劳动人民就已经意识到了  环保问题,这比西方早几千年。  从光学角度来看,已经掌握了调节光线明暗的简要调节方法,而现在的点  灯采用的调节电阻大小的方法改变电流强度的方法使灯的明暗发生变化,  虽然原理不同,但是,汉代人已经开出了我们今天的先河。  它又把美与实用性和科学性和谐的统一了起来,堪称杰作。  另外补充一下,笔者还曾看到有种对其原理的不同看法,认为宫灯是升华  器(升华樟脑、碘等能升华的物体用),而不是燃油器,此种观点看似很  正确,本来,想要判断它是「灯」还是「升华器」相当困难。油的烟可以  沿着弯管上升,樟脑蒸气也可能沿着弯管上升。下方座中放清水可有清洁  作用,也可放入樟脑后加热。但是上方部分的蜡状残留物可以告诉我们,  不是升华所得。这是因为会升华的物质(例如樟脑、碘、等)即使静置室  温下也将挥发而逸失,隔了两千年根本不能在「升华器」继续存留,所以  笔者认为此种观点不能成立。  长信宫灯作为汉代青铜灯具的典型代表,达到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既可以作为使用的照明工具,有可作为精美的室内陈设,这是中国古代灯  具史上相当大的成就,也是我国汉代人的杰出之作

2024-05-14 08:34:41 回答

你好,长信宫灯高48厘米,宫女高44.5厘米,重15.85千克。  
通体鎏金,显得灿烂而华丽。铜器上的鎏金工艺在战国时期已出现。铜器经过鎏金处理后,表面金碧辉煌,而且经过鎏金后对于铜器的保护也起着很重要作用。这件出土的长信宫灯就是最好的见证。
宫灯的整体造型是一个跪坐着的宫女双手执灯。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分铸而组装成的。宫女体中是空的,头部和右臂还可以拆卸。宫女的左手托住灯座,右手提着灯罩,右臂与灯的烟道相通,以手袖作为排烟炱的管道。宽大的袖管自然垂落,巧妙地形成了灯的顶部。灯罩由两块孤形的瓦状铜板合拢后为圆形,嵌于灯盘的槽之中,可以左右开合,这样能任意调节灯光的照射方向亮度和强弱。灯盘中心和钎上插上蜡烛,点燃后,烟会顺着宫女的袖管进入体内,不会污染环境,可以保持室内清洁。宫灯的造型构造设计合理,许多构件可以拆卸。[灯盘有一方銎柄,内尚存朽木。座似豆形。灯罩上方部分残留有少量蜡状残留物,推测宫灯内燃烧的的物质是动物脂肪或蜡烛。宫灯表面没有过多的修饰物与复杂的花纹,在同时代的宫廷用具中显得较为朴素。

2024-05-14 08:34:41 回答

《中国工艺美术史》中专门讲过中国汉代青铜器。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故名。宫灯的形态为一梳髻的跣足侍女跪坐在地,手持铜灯。整件宫灯通高48厘米,重15.85千克。由头部、右臂、身躯、灯罩、灯盘、灯座6个部分分别铸造组成,头部和右臂可以组装拆卸,便于对灯具进行清洗。宫灯部分的灯盘分上下两部分,刻有“阳信家”铭文,可以转动以调整灯光的方向,嵌于灯盘沟槽上的弧形瓦状铜版可以调整出光口开口的大小来控制灯光的亮度。右手与下垂的衣袖罩于铜灯顶部。宫女铜像体内中空,其中空的右臂与衣袖形成铜灯灯罩,可以自由开合。燃烧的气体灰尘可以通过宫女的右臂沉积于宫女体内,不会大量散逸到周围环境中。灯罩上方部分残留有少量蜡状残留物,推测宫灯内燃烧的的物质是动物脂肪或蜡烛。宫灯表面没有过多的修饰物与复杂的花纹,在同时代的宫廷用具中显得较为朴素。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491657018661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