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体保温设计形式主要有哪些?



				
				
咕噜咕噜SP
23093 次浏览 2024-05-19 提问
131

最新回答 (4条回答)

2024-05-21 10:13:23 回答

1、  适用范围广,技术含量高。
   外保温不仅适用寒冷地区的民用建筑及工业采暖建筑,也适用于温暖地区的制冷空调建筑,既可用于新建工程,更适合旧建筑物的节能改造工程。外保温材料要求科技含量高,材料配套齐全,施工工艺先进合理。推行建筑外保温技术将会大大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节能材料的发展。
   2、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寿命。
   采用外墙外保温方案,由于建筑物围护结构外侧,缓冲了因温度变化导致结构变形产生的应力,避免了雨、雪、冻、融、干、湿循环造成的结构破坏,减少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及水对混凝土的碳化以及导致钢筋结构的锈蚀,减少了空气中有害气体和紫外线对维护结构的侵蚀。事实证明,只要墙体和屋面保温隔热材料选材适当,厚度合理,外保温可有效地消除顶层横墙常见的斜裂缝或八字裂缝。因此,外保温既可以减少维护结构的温度应力,又对主体结构起保护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主体结构的耐久性,故比内保温更科学合理。
   3、基本消除了“热桥”的现象,较好地发挥了材料的保温节能功能。
   采用外保温在避免“热桥”方面比内保温更有利,如在内外墙交界部位、外墙圈梁、构造柱、框架梁、柱、门窗洞口以及顶层女儿墙与层面板交界周边所产生的“热桥”增加。据有关资料统计,建筑物沿外墙“热桥”增加热损失约占25%,可见“热桥”所增加的热负荷是相当大的。上述“热桥”对内保温而言,几乎难以避免,而外保温既可防止“热桥”部位产生结露,又可消除“热桥”造成的附加热损失。计算表明,在厚度为370mm砖墙内保温条件下,周边“热桥”使平均传热系数增加10%左右;在厚度为240mm砖墙内保温条件下,周边“热桥”使平均传热系数比主体部位传热系数约增加51%~59%,而在厚度为240mm砖墙内保温条件下,这种影响仅2%~5%,可见外保温做法更有效地减少了室内的热负荷。
   4、减少内墙面裂缝,方便在室内装修及墙面上悬挂、固定物件。
建筑目前,凡采用内保温技术的工程普遍面临着面层开裂的难题。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外墙直接暴露在大气中,温度变化不断引起变形应力,易导致强度较低的内保温层及其层面开裂。此现象在高层建筑及东西朝向的条形建筑物上尤其明显。在做外保温的内墙上避免了因外墙温度和湿度变形而导致的开裂,从而减少住户投诉,同时方便墙面施工和室内装修。
   5、使墙体潮湿情况得到改善,有利于室温稳定。
   采用外保温时,由于蒸汽渗透性高的主体结构产处于保温层内侧,用稳态传湿理论进行冷凝分析,只要保温材料选择适当,在墙体内部不会发生冷凝现象,故无需设置隔汽层。墙体由传热体变成蓄热体,结构层的整个墙身温度提高了,不仅降低了它的含湿量,还不用再设空气层,同时墙体能吸收和释放能量,有利于气温的稳定,可得到室内舒适的热环境,墙体形不成露点差,彻底消灭结露现象。由于采用外保温措施后,结构层的整个墙身温度提高了,因而进一步改善了墙体的保温性能。
   6、提高了防水功能和气密性。
   外保温不仅节约采暖能源开支,而且降低了夏季空调的费用,大大提高了墙体防雨水浸湿的功能,加气混凝土、混凝土空心砌块等墙体,在砌筑灰缝和面砖粘贴不密实的情况下,其防水和气密性较差,而采用外保温,不但改善了外来水份造成墙体的潮湿,还改善了墙体的气密性。
   7、便于旧建筑进行节能改造。
   20世纪80年代以前建造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一般都不满足节能要求。因此,对旧房进行节能改造,已提上议事日程。与内保温相比,采用外保温方式对旧房进行节能改造,其最大优点之一无须临时搬迁,基本不影响用户的室内活动和正常生活。
   8、可减少保温材料用量,增加房屋的使用面积。建
   在达到同样的保温效果的前提下,采用外保温墙体可以节约保温材料的用量。据初步估算,与内保温相比,湖北地区外保温建筑所使用的保温材料要节省30%以上。由于保温材料贴在墙体的外侧,其保温、隔热效果优于内保温,可使主体结构墙体减薄,从而增加使用面积。
   9、相对于外墙内保温,外墙外保温具有明显的经济综合优势。
   首先外墙外保温减少了保温材料的使用厚度,北京地区至少可以节省40%保温材料用量。在进入装修阶段,内外墙可同时进行,工期短,施工速度快,节约人工费;保温效果好,可减少暖气散热器面积,减少锅炉房建筑面积,减少总投资预算;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减少长期维修费用,同时可享受墙改节能的优惠政策。

2024-05-21 10:13:23 回答

一般来说,外墙保温要达到设计要求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与高效保温材料复合,形成复合保温墙体,达到国家规定的节能指标

2024-05-21 10:13:23 回答

墙体保温通常有三种形式,即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和夹心保温。外墙内保温优点:1.将保温材料复合在承重墙内侧,技术不复杂,施工简便;2.绝热材料强度要求低,技术性要求比外保温低;3.造价相对较低。外墙外保温优点:1.适用范围广;2.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寿命;3.基本消除了“热桥”的影响;4.使墙体潮湿状况得到改善5.有利于室温保持稳定,改善室内热环境质量;6.有利于提高墙体的防水和气密性;7.便于对旧建筑的节能改造;8.可相对减少保温材料用量;9.增加房屋使用面积。夹心保温优点:将绝热材料设置在外墙中间,有利于较好的发挥墙体本身对外界的防护作用;  对保温材料的强度要求不严格。外墙内保温缺点:1.难以避免“热桥”的产生。墙体内表面易产生结露、潮湿、甚至发霉现象;2.防水和气密性差;3.不利于建筑物维护结构的保护;4.内保温板材出现裂缝是一种普遍现象。外墙外保温缺点:1.囚保温层在墙体外侧,所处环境恶劣,对保温体系各材料要求较严格;2.材料要求配套及彼此相容性好;3.对保温系统的耐候性和耐久性提出了较高要求;4.施工难度大,要有素质较好的施工队伍和技术支持。夹心保温缺点:1.易产生热桥;2.内部易形成空气对流3.施工相对困难;4.墙体裂缝不易控制;5.抗震性差。

2024-05-21 10:13:23 回答

外墙内保温  
  外墙内保温是将保温材料置于外墙体的内侧,其优点在于:1)它对饰面和保温材料的防水,耐侯性等技术指标的要求不甚高。纸面石膏板、石膏抹面砂浆等均可满足使用要求。取材方便,2)内保温材料被楼板所分隔,仅在一个层高范围内施工,不需搭设脚手架。  
  但是。在多年的实践中,外墙内保温也显露出一些缺点。许多种类的内保温做法,由于材料、构造、施工等原因,饰面层出现开裂,不便于用户二次装修和吊挂饰物;占用室内使用空间;由于圈梁、楼板、构造柱等会引起热桥,热损失较大;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时,对居民的日常生活干扰较大。  
  2外墙夹心保温  
  外墙夹心保温是将保温材料置于同一外墙的内、外侧墙片之间,内、外侧墙片均可采用传统的粘土砖,砼空心砌块等。这种保温形式的优点为:这些传统材料的防水、耐侯等性能均良好,对内侧墙片和保温材料形成有效的保护,对保温材料的选材要求不高,聚苯乙烯、玻璃棉、岩棉等各种材料均可使用;对施工季节和施工条件的要求不十分高,不影响冬季施工。但是,由于在非严寒地区,此类墙体与传统墙体相比偏厚,且内、外侧墙片之间需有连接件连接,构造较传统墙体复杂及地震区建筑中圈梁和构造柱的设置尚有热桥存在。保温材料的效率仍然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3外墙外保温  
  随着我国节能工作的不断深入,节能标准的提高,用于外墙外保温的材料和技术不断改进、外保温由于其优越性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优点为:  
  (1)适用范围大。外保温不但适用于北方采暖建筑,而且适用于南方空调建筑;低层建筑适用,高层建筑同样适用;新建建筑可以使用,需要进行节能改造的建筑也可以使用。  
  (2)减少热桥问题的发生。由于外墙外侧设计了保温层,这就大大减少了热桥问题的发生。对内保温而言,热桥问题显得非常严重,尤其在北方寒冷的冬天,热桥不但引起额外的热损失,还可能使外墙内表面结露。而对于外保温而言,不但能减少热桥问题造成的热损失,还能有效地防止热桥部位产生结露。所以,外保温既节约了采暖费用,又不使外墙因为热桥问题而受潮。  
  (3)延长主体结构的寿命。由于外墙外侧设计了保温层,这就减少了雨、雪、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对主墙体的破坏。这就像给建筑物穿了一件外衣一样使得主体结构受自然界的影响减少了。由于大的温度梯度发生在保温层,使得主墙体内的温度梯度相对小很多。正因为主墙体温度变化的平缓,其内部热应力就减少了,从而抑制了主体结构裂缝、变形的危害,提高了主体结构的耐久性。  
  (4)改善室内环境。与内保温相比,外保温既提高了墙体保温隔热性能,又增加了室内热稳定性。因为主墙外有一层保温层,这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雨水进入墙体,提高了墙体防潮性能。由于相对很大的温度梯度变化发生在外保温层内,且内部主墙体的热容量大,使得太阳辐射或间歇采暖造成的室内温度变化减缓;同时,当室内受到不稳定热作用时,室内的空气温度会变化,主墙体能够吸收或释放热量,故有利于室温保持稳定。因而,外保温能够使室内居住环境得到改善。  
  (5)增强建筑外表面的装饰效果。在进行外保温施工时,可以把聚苯板做成各种线条或者形状各异的装饰物,从而丰富了建筑物外表面。尤其在旧房改造时。外保温可以大大增强建筑外表面的装饰美感。  
  (6)综合效益高。由于使用外保温技术时,保温层在墙体外侧,加上外墙外保温的隔热保温效果比内保温的好,所以与内保温相比。主墙体相对就能变薄些,从而相对增加了住户的室内使用面积。同时,外保温保护了主墙体。节约了能源,改善了室内热环境,因此使用外保温技术的综合效益很高。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1267859935760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