胄`这个字的 读音?



                    
                    
好色上上签
87172 次浏览 2024-04-27 提问
93

最新回答 (9条回答)

2024-04-27 回答

由声胄 zhòu (1) (形声。小篆字形从肉:头盔) (2) 同本义[helmet] 胄。本义。“胄”古有两个字,兜鍪也

2024-04-27 回答

zhòu)

2024-04-27 回答

胄(zhòu)
[解释]1.古代称帝王或贵族的子孙。例如:贵胄。
2.古代打仗时戴的保护头部的帽子。例如:甲胄。
后世也叫做盔,其形制如帽,用以防护人或马的头部。商、周时期,旨多由青铜所铸制;到了春秋时期,胄却多以皮革制成,其工艺方法与甲的制作基本相似,即由甲片编缀,每个胄所用的甲片数并不相同,胄一般中有脊梁,下有垂缘护颈。它的进一步改进发展,就是出现了铁胄,但这已是在战国时期了。
胄盛行于商周时期。周代铜胄是整块范铸,左右两侧向下延伸形成护耳,有的在周边宽带上凸出一排圆泡钉,造型朴实。青铜胄至汉代衰落,并最终为钢铁制品所取代。胄与皮制的甲合称甲胄,是重要的防卫兵器。目前出土最早的铜胄为商代青铜胄,皆用青铜整体范铸,饰有兽纹。

2024-04-27 回答

胄 胄(zhòu)
[解释]1.古代称帝王或贵族的子孙。例如:贵胄。
2.古代打仗时戴的保护头部的帽子。例如:甲胄。

2024-04-27 回答

2024-04-27 回答

胄(zhòu)
[解释]1.古代称帝王或贵族的子孙。例如:贵胄。
2.古代打仗时戴的保护头部的帽子。例如:甲胄。
后世也叫做盔,其形制如帽,用以防护人或马的头部。商、周时期,旨多由青铜所铸制;到了春秋时期,胄却多以皮革制成,其工艺方法与甲的制作基本相似,即由甲片编缀,每个胄所用的甲片数并不相同,胄一般中有脊梁,下有垂缘护颈。它的进一步改进发展,就是出现了铁胄,但这已是在战国时期了。
胄盛行于商周时期。周代铜胄是整块范铸,左右两侧向下延伸形成护耳,有的在周边宽带上凸出一排圆泡钉,造型朴实。青铜胄至汉代衰落,并最终为钢铁制品所取代。胄与皮制的甲合称甲胄,是重要的防卫兵器。目前出土最早的铜胄为商代青铜胄,皆用青铜整体范铸,饰有兽纹。
[编辑本段]胄
中国古代将士防护头部的装具。又称兜鍪、头鍪、盔等。由于它常与护体的铠甲配套使用,所以“甲胄”一词成为中国古代防护装具的统称。在新石器时代,胄多用藤条或兽皮粗制而成。进入青铜时代,除继续使用皮胄外,开始使用青铜铸造的胄。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胄是河南省安阳市出土的商朝制品。胄面上铸有虎纹、牛纹及其他图案,胄顶竖有装缨的铜管。西周时期的青铜胄,在北京有实物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皮胄,以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为典型代表,由18片髹漆皮甲片编组而成,上有脊梁,下有垂缘护颈。铁质的护头装具,时代最早的是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的战国晚期制品,用89片铁甲片编缀而成。从秦汉时期开始,军中普遍装备铁兜鍪。在兜鍪后部,常垂有护颈的部分,称为顿项。唐朝以后,顿项常用轻软牢固的环锁铠制成。宋朝以后,兜鍪又多称为盔。直到清末,铁盔仍是军队中装备的护头装具。
胄是一种用来防护头颈的装具。在我国古代,人们通常把护卫身体其他部位的装具称为甲,而把护卫头部的单独叫作胄,又因甲和胄是配套使用的,所以“甲胄”一词便成了中国古代防护装具的概称。胄是先秦时期的称呼,战国时称为“兜鍪(móu)”,北宋时称“头鍪”,宋以后又多称“盔”。
传说在上古时代,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中,蚩尤部落最先发明了防护头部的装具,并在顶部装上兽角,既能护头,又可触人,具有双重战斗性能。新石器时代的胄,多是用藤条编制或用兽皮制做的,有些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使用藤胄、皮胄。后来,人们开始使用皮革制胄。曾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战国初年的皮胄,用18片皮甲片编缀而成,中有脊梁,下有垂缘护颈。这种皮胄是殷周时期皮胄最典型的代表。
青铜胄在殷代也已开始使用。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胄是河南安阳出土的殷代制品。1934~1955年,梁永恩先生在安阳侯家庄1004号殷墓中,发现了140多顶铜盔。这些铜盔形体近似,都是整体范铸而成,重2~3公斤,高15厘米,底宽18厘米。不少铜胄的正面铸有兽面纹饰,额部中心线是扁圆形的兽鼻,大大的兽目和眉毛在鼻上向左右伸展,与双耳相接,圆鼻下是胄的前沿,在相当于兽嘴的地方,则露出将士的面孔,显得十分的威严。胄的顶部有一向上竖起的铜管,用以安插缨饰。胄的表面打磨光滑,兽面等装饰图全都浮出胄面,大部分铸成虎头状,外观雄武,所以古代称顶盔披甲的将士为“虎(bēi)”之士。胄的内面仍保留着铸造时的糙面,可以推测当时胄内一定还有柔软的织物作衬里。西周时的铜胄也是整块范铸。左右两侧向下延伸形成护耳,有的在胄沿宽带上凸出一排圆泡钉。从出土的周胄来看,造型朴实,不像殷代胄那样装饰华丽怪谲。
战国时期,铁制的护头装具随着铁兵器的发展应运而生,由于它的外形很像当时的饭锅——鍪,所以开始时被称作“兜鍪”。1965年,在河北易县燕下都一座古墓中出土的铁兜鍪,是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一件。它是用89片铁甲片编制而成,全高26厘米。从顶部开始一层压一层编缀,自上而下共七层。整个头部裹护严实,仅留面孔部分。式样简单,没有特别的装饰。秦汉以后,铁兜鍪成为将士护头的主要装具,在兜鍪的后侧,常常垂有保护脖颈的部分,称“顿项”。唐代以后,“顿项”又常用轻软牢固的环锁铠制成,以便于颈部活动。南北朝的兜鍪,额前伸出冲角,两侧增加护耳,这种形制和结构一直保持到隋末。据说,13世纪蒙古首领铁木真率领骑兵西征时,剽悍的蒙古骑兵,身披铁甲,头戴一种样式奇特的铁盔,面部有一个硕大的船锚形护鼻器,手持明刀快斧,骑着高头大马,那样子十分狰狞可怖。刚入侵印度时,人们以为魔怪降世,惊骇之状不亚于我们现今对外星人的惊奇和恐惧。唐宋以后,兜鍪改称为“盔”,但其形制和结构基本保持了南北朝时期的风格。这种铁制的头盔,作为我国古代军队中普遍装备的护头装具,一直使用到晚清。明代的头盔大体上承袭了宋以前的遗制,有所改进的是御林军使用的锁子盔,铁钵的形制像一顶便帽,下沿内装锁子钢丝网,盔高8寸多,网长1尺左右,网环极为细密,而普通士兵着用的铁盔比较简单,没有什么装饰,铁钵高大,眉庇较宽,整个盔面下宽上窄,呈尖塔形。军官用的铁盔,上面雕刻有龙虎图纹,有的还用金银镶嵌,盔上有管,可插貂缨。随着火器的发展,铁盔的形制渐趋轻体化。到清代末年,西式钢盔传入中国,成为步兵通用的防护器具,但其形制已与古代兜鍪大不相同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步兵作战装束是迷彩服和钢盔,古老的铁甲已列为历史遗迹,胄却以另一种崭新的面貌在现代战争中发挥效用。

2024-04-27 回答

胄 胄(zhòu)
[解释]1.古代称帝王或贵族的子孙。例如:贵胄。
2.古代打仗时戴的保护头部的帽子。例如:甲胄。
后世也叫做盔,其形制如帽,用以防护人或马的头部。商、周时期,旨多由青铜所铸制;到了春秋时期,胄却多以皮革制成,其工艺方法与甲的制作基本相似,即由甲片编缀,每个胄所用的甲片数并不相同,胄一般中有脊梁,下有垂缘护颈。它的进一步改进发展,就是出现了铁胄,但这已是在战国时期了。
胄盛行于商周时期。周代铜胄是整块范铸,左右两侧向下延伸形成护耳,有的在周边宽带上凸出一排圆泡钉,造型朴实。青铜胄至汉代衰落,并最终为钢铁制品所取代。胄与皮制的甲合称甲胄,是重要的防卫兵器。目前出土最早的铜胄为商代青铜胄,皆用青铜整体范铸,饰有兽纹。

2024-04-27 回答

1

2024-04-27 回答

胄 胄(zhòu)
[解释]1.古代称帝王或贵族的子孙。例如:贵胄。
2.古代打仗时戴的保护头部的帽子。例如:甲胄。
后世也叫做盔,其形制如帽,用以防护人或马的头部。商、周时期,旨多由青铜所铸制;到了春秋时期,胄却多以皮革制成,其工艺方法与甲的制作基本相似,即由甲片编缀,每个胄所用的甲片数并不相同,胄一般中有脊梁,下有垂缘护颈。它的进一步改进发展,就是出现了铁胄,但这已是在战国时期了。
胄盛行于商周时期。周代铜胄是整块范铸,左右两侧向下延伸形成护耳,有的在周边宽带上凸出一排圆泡钉,造型朴实。青铜胄至汉代衰落,并最终为钢铁制品所取代。胄与皮制的甲合称甲胄,是重要的防卫兵器。目前出土最早的铜胄为商代青铜胄,皆用青铜整体范铸,饰有兽纹。[编辑本段]胄
中国古代将士防护头部的装具。又称兜鍪、头鍪、盔等。由于它常与护体的铠甲配套使用,所以“甲胄”一词成为中国古代防护装具的统称。在新石器时代,胄多用藤条或兽皮粗制而成。进入青铜时代,除继续使用皮胄外,开始使用青铜铸造的胄。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胄是河南省安阳市出土的商朝制品。胄面上铸有虎纹、牛纹及其他图案,胄顶竖有装缨的铜管。西周时期的青铜胄,在北京有实物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皮胄,以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为典型代表,由18片髹漆皮甲片编组而成,上有脊梁,下有垂缘护颈。铁质的护头装具,时代最早的是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的战国晚期制品,用89片铁甲片编缀而成。从秦汉时期开始,军中普遍装备铁兜鍪。在兜鍪后部,常垂有护颈的部分,称为顿项。唐朝以后,顿项常用轻软牢固的环锁铠制成。宋朝以后,兜鍪又多称为盔。直到清末,铁盔仍是军队中装备的护头装具。
胄是一种用来防护头颈的装具。在我国古代,人们通常把护卫身体其他部位的装具称为甲,而把护卫头部的单独叫作胄,又因甲和胄是配套使用的,所以“甲胄”一词便成了中国古代防护装具的概称。胄是先秦时期的称呼,战国时称为“兜鍪(móu)”,北宋时称“头鍪”,宋以后又多称“盔”。
传说在上古时代,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中,蚩尤部落最先发明了防护头部的装具,并在顶部装上兽角,既能护头,又可触人,具有双重战斗性能。新石器时代的胄,多是用藤条编制或用兽皮制做的,有些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使用藤胄、皮胄。后来,人们开始使用皮革制胄。曾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战国初年的皮胄,用18片皮甲片编缀而成,中有脊梁,下有垂缘护颈。这种皮胄是殷周时期皮胄最典型的代表。
青铜胄在殷代也已开始使用。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胄是河南安阳出土的殷代制品。1934~1955年,梁永恩先生在安阳侯家庄1004号殷墓中,发现了140多顶铜盔。这些铜盔形体近似,都是整体范铸而成,重2~3公斤,高15厘米,底宽18厘米。不少铜胄的正面铸有兽面纹饰,额部中心线是扁圆形的兽鼻,大大的兽目和眉毛在鼻上向左右伸展,与双耳相接,圆鼻下是胄的前沿,在相当于兽嘴的地方,则露出将士的面孔,显得十分的威严。胄的顶部有一向上竖起的铜管,用以安插缨饰。胄的表面打磨光滑,兽面等装饰图全都浮出胄面,大部分铸成虎头状,外观雄武,所以古代称顶盔披甲的将士为“虎(bēi)”之士。胄的内面仍保留着铸造时的糙面,可以推测当时胄内一定还有柔软的织物作衬里。西周时的铜胄也是整块范铸。左右两侧向下延伸形成护耳,有的在胄沿宽带上凸出一排圆泡钉。从出土的周胄来看,造型朴实,不像殷代胄那样装饰华丽怪谲。
战国时期,铁制的护头装具随着铁兵器的发展应运而生,由于它的外形很像当时的饭锅——鍪,所以开始时被称作“兜鍪”。1965年,在河北易县燕下都一座古墓中出土的铁兜鍪,是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一件。它是用89片铁甲片编制而成,全高26厘米。从顶部开始一层压一层编缀,自上而下共七层。整个头部裹护严实,仅留面孔部分。式样简单,没有特别的装饰。秦汉以后,铁兜鍪成为将士护头的主要装具,在兜鍪的后侧,常常垂有保护脖颈的部分,称“顿项”。唐代以后,“顿项”又常用轻软牢固的环锁铠制成,以便于颈部活动。南北朝的兜鍪,额前伸出冲角,两侧增加护耳,这种形制和结构一直保持到隋末。据说,13世纪蒙古首领铁木真率领骑兵西征时,剽悍的蒙古骑兵,身披铁甲,头戴一种样式奇特的铁盔,面部有一个硕大的船锚形护鼻器,手持明刀快斧,骑着高头大马,那样子十分狰狞可怖。刚入侵印度时,人们以为魔怪降世,惊骇之状不亚于我们现今对外星人的惊奇和恐惧。唐宋以后,兜鍪改称为“盔”,但其形制和结构基本保持了南北朝时期的风格。这种铁制的头盔,作为我国古代军队中普遍装备的护头装具,一直使用到晚清。明代的头盔大体上承袭了宋以前的遗制,有所改进的是御林军使用的锁子盔,铁钵的形制像一顶便帽,下沿内装锁子钢丝网,盔高8寸多,网长1尺左右,网环极为细密,而普通士兵着用的铁盔比较简单,没有什么装饰,铁钵高大,眉庇较宽,整个盔面下宽上窄,呈尖塔形。军官用的铁盔,上面雕刻有龙虎图纹,有的还用金银镶嵌,盔上有管,可插貂缨。随着火器的发展,铁盔的形制渐趋轻体化。到清代末年,西式钢盔传入中国,成为步兵通用的防护器具,但其形制已与古代兜鍪大不相同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步兵作战装束是迷彩服和钢盔,古老的铁甲已列为历史遗迹,胄却以另一种崭新的面貌在现代战争中发挥效用。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0901861190795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