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紫砂是什么矿?



                    
                    
大白包小白
31149 次浏览 2024-05-31 提问
46

最新回答 (2条回答)

2024-05-31 回答

紫砂壶烧制的原料为泥土,紫砂壶泥分为三种:紫泥、绿泥和红泥。可以烧制紫砂壶的泥一般深藏于岩石层下且分布于甲泥的泥层之间,泥层厚度从几十厘米至一米不等。根据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有关岩相的分析表明,紫砂黄泥属高岭—石英—云母类型,含铁量很高,最高含铁量达8.83%。紫砂壶在高氧高温状况下烧制而成,一般采用平焰火接触,烧制温度在1100-1200°C之间。紫砂壶成品的吸水率大于2%。在显微镜下的紫砂壶既是周身布满气孔的团聚体;这些团聚体大多数是由石英、赤铁矿和云母等矿物组成的,也有少量的是高岭石等单一矿物组成;团聚体内部的为闭口气孔,而包在起周围的为气孔群,即开口气孔。下为紫砂壶简介
紫砂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以沏茶和饮茶的一种实用器具。紫砂壶的原产地在江苏宜兴,故又名宜兴紫砂壶。紫砂壶因其悠久的制作历史和古朴而精美的艺术造型成为目前收藏品中一种极具收藏和欣赏价值的艺术品。
紫砂壶,为江苏宜兴最负盛名。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现代更是紫砂史上绝无仅有的繁盛高峰时期,名人辈出,工艺及造型的多样化,更使紫砂添上了神秘的色彩。现在宜兴的紫砂茶壶、紫砂花瓶、紫砂壁画、紫砂花盆、紫砂雕塑,紫砂茶海及紫砂装饰品。均已形成了独特的完整的风格特点。
自明朝正德以来的五百年间,中国文人与宜兴历代砂器制作高手合作,将雕刻、镶嵌、书画等多种工艺美术手段用于砂壶,制作出典雅精美的沏茶名壶,为世界各大博物馆所收藏,成为中华一大瑰宝。近年来,紫砂作为居室饰物,不仅具实用功能,且满足了家居的装饰需求,因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紫砂壶烧制的原料为泥土,紫砂壶泥分为三种:紫泥、绿泥和红泥。可以烧制紫砂壶的泥一般深藏于岩石层下且分布于甲泥的泥层之间,泥层厚度从几十厘米至一米不等。根据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有关岩相的分析表明,紫砂黄泥属高岭—石英—云母类型,含铁量很高,最高含铁量达8.83%。紫砂壶在高氧高温状况下烧制而成,一般采用平焰火接触,烧制温度在1100-1200°C之间。紫砂壶成品的吸水率大于2%。在显微镜下的紫砂壶既是周身布满气孔的团聚体;这些团聚体大多数是由石英、赤铁矿和云母等矿物组成的,也有少量的是高岭石等单一矿物组成;团聚体内部的为闭口气孔,而包在起周围的为气孔群,即开口气孔。
紫砂陶器在烧制过程中,就因这种特殊结构的团聚体产生较大的收缩而生成一层断断续续的开口气孔群。据测试,紫砂陶器的气孔率约为5%。紫砂壶的气孔率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正因其这种独特的质地,使紫砂壶极适于沏茶缉饥光渴叱韭癸血含摩。紫砂壶所沏的茶水,色香味俱全,配以其精美的艺术造型,使品茶达到完美的境界。
紫砂壶之魅
茶,最早先民作为一种草药使用,以后发展成食用饮料。我们从煎药用砂锅,煲汤炖肉用砂锅,可知紫砂沏茶为上乘之物。饮茶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赏壶,所以砂壶还是艺术品,用、饰、赏三位一体。除此之外,紫砂壶还有下述优点:1、紫砂壶是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质,气孔微细,密度高,具有较强的吸附力。用紫砂壶沏茶,不失茶的原色、香、味,使茶味越发醇郁芳沁。
2、用紫砂壶沏茶不易霉馊变质。沏红茶五日之后,茶水依然鲜红不变质,而瓷器或其他器皿沏茶则当日变馊,茶色呈褐色,且茶汤表面有一层“锈”。
3、紫砂壶能吸收茶汁,壶内壁不刷,沏茶而绝无异味。使用较长时间后,空壶以沸水注入也有茶香。
4、紫砂壶冷热急变性好,保温性强。寒冬腊月,沸水注入,仍不会因温度急变而胀裂,放在温火上炖烧,也无须担心开裂;冬天沏茶,三四十分钟茶水仍温和。
5、紫砂使用越久,壶身色泽越发光亮照人,气韵温雅。

2024-05-31 回答

紫砂工艺陶的历史与现状
一、宜兴的地理位置
宜兴位于江、浙、皖三省交界处,长江以南、杭州以北、上海至南京的中距点、太湖的西岸。境内山岭起伏、河流纵横、物产富饶,为江南一带典型的鱼米之乡。同时也是明清两朝文化发达的地区,江南人文荟萃的中心。因此,历来宜兴陶瓷艺术与文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从而使宜兴陶瓷,特别是紫砂艺术带有多彩多姿的文化色彩。
二、紫砂的历史沿革
宜兴境内已经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商周时代遗址的分布也相当广泛,制陶技艺,已进人比较成熟的阶段。战国时代,宜兴陶瓷有了较快的发展,东汉前烧制釉陶已获成功。唐代的宜兴陶瓷,有着明显的进步和发展,并开始使用龙窑烧制。宋代商业经济繁荣,全国陶瓷业极度发达,各地名窑迭出,宜兴窑中的一枝奇葩——紫砂陶,已在这时开始形成。
宜兴紫砂陶究竟出现在什么年代?无从考证,因此而成为专家、学者及业内人士极其关切的问题。
紫砂的创始年代,一般都从《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等旧著中,定在明朝正德年间。而明人项子京的《项氏历代名瓷图谱》却说:“夫宜兴一窑,同自本朝武庙之世,有名工龚春者,宜兴人也。”项氏图谱所说宜兴窑,是指紫砂而言,而把时间上推前了一百多年。
蔡司霆著《霁园丛话》说,“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遗物。孙高士即元朝隐士孙道明,字明叔,号清隐。清隐老人时年七十六岁。这柄壶的烧造年代可推至元代中朝,因为清隐老人70岁以前的生涯是在元代度过的。
关于吃茶用紫砂器具的记述,最早见于北宋欧阳修和梅公仪的赏茶诗,但这些著作、诗词咏吟,苦无实物佐证,紫砂工艺陶的创始年代问题,仍然悬而未决。直到1976年秋,丁山里墅羊角山紫砂古窑址发掘之后,才算有了结论。
羊角山是一座小山丘,位于宜兴丁蜀镇里墅村,和盛产紫砂泥料的黄龙山余脉相接,山坡断面共分四层,其窑中砖垛和北宋中期江南地区墓葬中常见的小墓砖(25×13×3cm)相似,因此可初步推断这座紫砂古窑的烧造年代,当在北宋中期。
羊角山紫砂古窑的发现,为研究紫砂工艺的起始和发展,提供极其丰富的资料,特别是为宋
人的诗词咏吟提供了物质佐证,尤为可贵。文献记载和发掘实物,互相参证。
近千年来,或有记载稽考,或有传器可证的最早紫砂名手,当推明朝正德年间的金沙寺僧和
供春,他们两人通常被尊为紫砂工艺陶的始祖。
金沙寺僧,不知他的真实姓名和法号,他所制作品,在明清两朝的茗壶著录里,都未见记载。
供春,唯一传器为树瘿壶(统称供春壶),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此壶是宜兴名士储南强先生1928年以五百金砖转辗得来,解放后储老先生捐赠给了国家。但此壶壶盖久失,请当时紫砂名手裴石民先生配盖,即为现存壶盖,盖上子缉饥光渴叱韭癸血含摩口外沿,有书画大家黄宾虹所书铭文。对此壶的鉴定,由于制作技法、制作使用工具及泥色等方面,显示近代风格,在紫砂艺人中也有异议。上海人施承训先生家中更有储老先生在《施家其茗壶图考》一书上对施家“树瘿壶”鉴定的文字记录。因此,施氏对“树瘿壶”的真伪也有一说。
明朝,由于手工业劳动力的解放,瓷器工业发展的影响,文人茶风的盛行,使紫砂工艺从初步发展走向繁荣,并涌现出众多的茗壶高手。
到了清朝,由于国内各民族起义接连发生,从东南沿海向江淮、中原地区蔓延的各种抗清斗争,又遭世界列强的外来侵略,使紫砂陶从繁荣走到停滞不前的境地。在紫砂业内仍造就了像陈鸣远这样的大家,陈鸣远同时也是紫砂史上可与供春、时大彬先后并称的三大巨匠之一。
三、文人的参与及其影响
紫砂器的艺术风格,是由于文人的支持和壶艺名工共同努力完成的。式度精纯,风骨闲雅,是明朝万历以来紫砂器方面的特殊成就。待到嘉庆年间,善书画、精篆刻的金石家陈鸿寿任溧阳县宰,来宜兴与杨彭年、邵二泉等合作的“曼生十八式”,世称“曼生壶”,他们的参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代书画大家黄宾虹、唐云、程十发、亚明、韩美林等人的参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历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热心参与和支持,对紫砂壶艺的创作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使紫砂壶艺从单纯的民间艺术,跃入文人雅士的领域,成为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的独特的陶瓷艺术品。
五、紫砂陶现状
1、目前从事紫砂陶的人员约20000人左右。
2、从业者的成分看有师承关系的、有外来与本土的、有从其它行业转入的、也有无师自通者。
3、从业者的文化程度看,有国家级、专家教授级、有硕士、学士学位者、有大学本科和专科者、有中等专业技校者。艺术院校与工厂的相互结合和补充,双向交流,共同培育和创造了紫砂的辉煌。
4、走出国门,请进国门
20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后,紫砂艺人们走出国门,在欧洲、南北美洲、大洋洲、亚洲大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而世界各地的陶艺家们也纷纷来到宜兴这块神奇的土地,陶艺家们的相互探索和交流,是一种文化与艺术创作的相互补充。他们为宜兴陶艺的繁荣,奉献着辛勤的劳动与智慧。
5、目前紫砂从业者的职称情况
目前紫砂从业者队伍,拥有各级技术职称者约700余人,其中:
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7人,已故一人;
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4人;
省级工艺美术大师2人;
省级工艺美术名人16人;
以上均获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
高级工艺美术师约50多人。
当今紫砂,已经达到了历史的繁荣时期,技艺人员队伍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创作新品层出不穷,不少历史上的传统工艺得到了恢复并有了很大的发展。千年紫砂,虽然古老,但他的青春活力依然旺盛,发展的空间非常广阔。我个人认为,在新时期紫砂进一步发展中,尚需要广大从业人员不断学习,特别是要尊重艺术规律,尊重广大收藏者的朽益,尊师爱徒,互相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艺术品位,对历史负责。这是紫砂今后发展的根本。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1615500450134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