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介绍下配助听器的程序?



				
				
乱世you佳人
46194 次浏览 2024-05-28 提问
72

最新回答 (3条回答)

2024-05-30 13:05:48 回答

第一步:医生了解病人目前的听力状况所带来的最大障碍和困扰,以及耳聋发生有多长时同了。
  第二步:进行必要的耳科检查和听力检测,确定病人耳聋的性质和程度,对耳聋作出诊断。
  第三步:根据检测的结果,医生从众多品牌的助听器中选择3种或4种认为适合病人的助听器,并做产品介绍和分析。
  第四步:根据病人自己的具体情况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助听器款式和耳模款式。
  第五步:取耳样并制作耳模。
  第六步:配戴助听器进行助听效果的初步评估和调试,测试助听听阈,对比分析病人在不同助听情况下听到及听清的客观差别。
  第七步:指导病人掌握助听器的正常使用及日常维护方法,帮助聋儿制定康复计划。
  第八步让病人开始学习使用助听器,并进行适当性训练。
  第九步:复诊,进行助听器的二次评估和调试。
  第十步:助昕器定期保养,预防性检修。

2024-05-30 13:05:48 回答

助听器验配程序包括前期准备、助听器预选、助听器验配和适应性训练、助听器效果评估四个阶段。
(一)前期准备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发现耳聋的时间,耳聋是否进行性加重,对生活中各种声音的反应。另包括母孕期的感染史和用药史、小儿既往疾病史、用药史、生长发育史、家族史等,询问病史应同时注意观察小儿的生长发育情况。
2、耳科常规检查:检查鼻咽部、咽鼓管和中耳腔的病变,这些部位的病变常可导致听力的波动,尤其要注意中耳病变等影响助听器选配的因素。
3、听力测试:根据年龄不同,选择适当的行为测听方法,如听觉行为反应法(6个月以内)、视觉强化测听法(6个月-3岁)、游戏测听法(3  -6岁)、纯音测听法(6岁以上)。大龄听障儿童及成人听障者除了测定气导听阈外,应同时检查骨导听阈和不适阈,这些对于助听器的选择十分重要。
对一些情况复杂的听障者或小龄听障儿童,很难从一种听力测试中得到确切结果,除行为测听外,常需结合声导抗测试、听性脑干反应、多频稳态诱发电位、40  Hz相关电位、耳声发射等客观测试方法共同确定其听阈值。
分析测试结果:根据听力测试结果并结合病史初步判断耳聋的性质及耳聋程度,向听障者本人或家长详细解释听力测试结果、配戴助听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诊断与鉴别诊断:对疑有脑瘫、智力低下、孤独症、多动症、交往障碍、发育迟缓等疾患的小龄听障儿童,要请求神经科和精神科的帮助,进行学习能力测验及相关精神智力检查,排除非听力性言语障碍。若怀疑内耳及相关结构的异常,可建议听障者进行颞骨的影象学检查如CT和MRI。若怀疑耳聋与自身免疫有关时,应建议其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
5、确定助听器选配耳:助听器选配耳的确定,原则上听障儿童与成人听障者基本相同。如果双耳都有残余听力,应建议分别依据双耳听力损失程度验配助听器。
6、耳模:①耳模不但具有将经助听器放大后的声音导入外耳道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固定助听器,使得助听器配戴舒适,密闭外耳道,防止反馈啸叫,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改善助听器的声学效果。因此,凡是选配盒式和耳背式助听器时,必须制作相应的耳模。②耳模材料应不产热,无形变,对人体无毒、不产生变态反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化工产品。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耳模可分为软耳模、半软耳模和硬耳模三种。软耳模与耳郭和外耳道软组织相容性好,不容易造成损伤。因此,小龄听障儿童使用助听器时可首选。硬耳模可随意设计声孔和气孔,可根据听力图确定耳模的类型、通气孔、声孔的类型、直径的大小等,更能体现良好的声学特性。③耳模的更换。由于小龄听障儿童的耳郭和外耳道的不断发育,一段时间后,密封性降低,对于听力损失较重者,会出现反馈啸叫,影响助听效果。因此,需定期更换,对于听力损失较重,配戴的助听器声输出较大的小龄听障儿童,更是如此。一般3-9个月小龄听障儿童,应两个月更换一次;9-18个月,应三个月更换一次;18-36个月,应六个月更换一次;3-6岁,每九个月或一年更换一次。对于成人听障者助听器出现反馈啸叫或耳模变形时也应及时更换。④部分小龄听障儿童会对耳模材料产生过敏反应,一旦出现应立即停用。
(二)助听器预选
1、要求:助听器预选和验配一样,不但要求专业人员具有听力学知识,同时还应了解各种种类助听器的电声性能,即最大声输出、满档声增益、基本频响曲线及各种调节对频响曲线的影响;所选择的助听器应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
2、预选过程:根据听障者听力情况在验配助听器之前选择助听器的输出、频响曲线与听力测试结果适当的助听器,并预设最大声输出,在验配助听器时既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又可以节省时间,一般可根据情况预选2~3种助听器。听力图和年龄因素不同,选择的验配公式也不同,如对小龄听障儿童利用DSL公式计算出不同类型助听器所需的2cc耦合腔增益值(required  2cc  coupler-measured  gain,  RCG)、所需的真耳增益值(required  real  ear  gain,  RREG)或所需的助听后听阈值(required  aided  thresholds,  RAT),根据以上某项要求,选择符合要求的助听器,重点考虑助听器的频响曲线与所要求的频响曲线的吻合程度。
对于有条件的、具备测试仪器的助听器验配机构,可用仪器进行预选。将得到的裸耳听力图按要求输入相应设备后,其可自动给出耦合腔的理想增益频响曲线,  根据此频响曲线选择适当的助听器,通过调节音调、增益等,使其频响曲线与理想频响曲线最为接近。
在无相应测试设备的情况下,可依据听力损失程度预选助听器的功率。助听器的最大声输出应与听力损失相适应。一般轻度聋选择最大声输出小于105dB(SPL)的助听器;中度聋选择最大声输出为115-124  dB(SPL)的助听器;重度聋选择最大声输出为125-135  dB(SPL)的助听器;极重度聋选择最大声输出为135  dB(SPL)以上的助听器。但对于听力损失呈渐进性下降的小龄听障儿童,所选助听器的输出应适当放宽一些。
(三)助听器的验配和适应性训练
1、验配并初步评估助听器:将音量调节到一个相对适当的位置,进行真耳介入增益、功能性增益或助听听阈测试。目前国内临床用得较多的是真耳介入增益和助听听阈测试法,例如用在声场中所测得的助听听阈和目标曲线进行比较;如将测得的助听听阈结果和言语香蕉图或长时间平均会话声谱(average  speech  spectrum,SS线)对比,如不理想,重新编程或通过调节助听器的控制旋钮,如音调、音量、增益及改变耳模、耳钩的声学特性来实现,如效果仍不满意,可考虑换另一品牌或型号的助听器。
指导家长:向家长交待如何配戴助听器、控制音量、更换电池、配戴耳模、保养助听器等问题,  并指导家长进行操作。
2、助听器适应阶段:无论成人听障者还是听障儿童配戴助听器后都需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阶段,由无声到有声,有的听障儿童会产生恐惧感。因此,在此期间,助听器音量调节应由小到大逐渐达到处方要求;配戴时间应由短到长,开始每天可配戴2-3小时,逐步过渡到全天配戴;训练地点由安静到较吵闹的自然环境。适应阶段一般为1—2周,训练听障儿童会听测试音,并能做出反应,小龄听障儿童与老年听障者这一阶段应长一些,大约需要一至数月才能完成。    
(四)助听器效果评估
助听器效果评估结果对助听器验配人员和听障者均有很大的帮助。助听器验配人员可通过评估结果了解助听器在听障者学习、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判断配戴的助听器是否达到优化,还可以通过评估结果帮助听力语言康复教师确定下一步康复计划。

2024-05-30 13:05:48 回答

助听器几乎可使所有的聋人受益,尤其是处在听觉、语言、智能等诸方面发育阶段的聋儿,如果能尽早配戴合适的助听器、并进行听觉语言训练,就能尽最大可能地恢复听觉言语功能,回归主流社会。然而,无语言、不能合作是聋儿的共性,他们对助听效果不能作出主观评定。因此,聋儿助听器验配较之成年耳聋患者的难度大、周期长,需要耳科医生、听力学家、聋儿家长或教师通力合作,遵循验配助听器的程序,使聋儿获得最佳助听效果。
  1  听力资料准备
  选择助听器最首要的是掌握准确的听力资料。
  1.1  了解聋儿耳聋的病因、病程、发病情况及伴随症状,对声音的反应、言语表达能力等情况,注意有无地域性聋和遗传性聋的倾向。
  1.2  进行详细的耳科和相关系统的检查,重点是听觉机能和平衡机能的系统检查。其中行为测听、言语测听、声导抗测试应列为必查项目,必要时还应做听性脑干反应、希-内学习能力测试等的检查。
  2  选择助听器
  2.1  佩戴耳选择  对于双耳均需助听器帮助的聋儿,原则上应双耳选配,这不仅符合听觉生理要求,也符合听觉心理要求,使聋儿听到的声音更为自然、均衡、清晰。如果因某种原因,一时难以做到,助听器应戴在听觉动态范围大的一侧耳上。另外如果双耳的平均听力损失均不超过60  dB,则应戴在听力损失较重的一侧;如果双耳听力损失均超过60  dB,则应戴在听力损失较轻、听力曲线较平坦的一侧。
  2.2  助听器种类选择  选定助听器的功率和频响范围,介绍助听器的种类及其优缺点。根据我们的经验,传统耳背式助听器较适合聋儿使用。如有条件,亦可选择数码编程助听器或定制耳内式助听器。
  2.3  预调助听器  对助听器的音量、音调、最大输出及自动增益作调试,使之处于理论上的最佳状态。
  3  定制耳模
  耳模的作用除了固定助听器、防止声反馈、使佩戴舒适外,更重要的是用于改善助听器的声学特性,影响助听器的声输出效果,使之更适合佩戴者使用。佩戴盒式、耳背式助听器均应定制合适的耳模。
  4  助听器适应性训练
  聋儿戴上助听器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性训练,才能对声音产生认识。适应训练的成功与否,是决定助听器验配周期长短的重要环节。这一阶段的训练内容,应在听力学家的指导下,由家长或教师密切合作才能完成。
  在训练期间,要认真观察聋儿佩戴助听器的反应,尤其是不适反应。一般来讲,经过2~3个月的严格训练,聋儿适应佩戴助听器、熟悉不同频率的纯音和啭音、能分辨声音的有无并做出行为反应,才能对聋儿助听效果进行评估。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193252086639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