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钱的过去.现在.未来’?



                    
                    
旷野和风
16231 次浏览 2024-04-26 提问
110

最新回答 (7条回答)

2024-04-26 回答

钱的过去--银子
钱的现在--纸钞
钱的未来--物质交换

2024-04-26 回答

钱的过去--奢望
钱的现在--无奈
钱的未来--郁闷

2024-04-26 回答

10000000000000000万

2024-04-26 回答

过去是别人的;现在是我的;未来还是别人的.

2024-04-26 回答

现在人们都会用钱交换商品和接受良好的服务。人们用钱去购买他们需要的食物.家俱.书.自行车等各种商品。任何时候他们工作,通常获得报酬。
现在的钱大多数是金属和纸做的,因此人们熟悉使用的钱的所有种类。首先用作钱的是贝壳,用作钱的不只是贝壳,在中国首先用作钱的是织物和刀。在菲律宾岛,稻米用作钱,使用了很长时间。在非洲的某些地区,象牙.猴尾和盐用作钱。牛是一种早期钱的种类,另外还有用作钱的动物。
首先使用金属铸币的是中国。它们是圆的,在中心有方形的孔。人民把它们串在一起携带着从一地到另一地。为了他们的钱,不同的国家使用不同的金属和设计图。在英国铸币首先用的是锡。瑞典和俄国使用铜去铸造他们的钱。还有许多国家开始是用黄金和白银制造铸币。
但是如果你去支出购买东西,有时黄金和白银是很不方便的。于是中国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去改造钱。他们开始使用纸钱(银票)。一开始的纸钱看上去很像一张人们喜欢的便条,纸钱一直用到现在。
从开始的贝壳钱发展到现在,钱有一个有趣的历史
钱的现在大家都知道啊`将来还不是我们所能关心的`
下面的这个网子有很多关于钱之最``很有趣`

2024-04-26 回答

过去:
先秦 古钱币
先秦铸币,指的是商、周(东周、西周)两个时期的铸币。
商代铸币至今发现的主要形式是象形金属铸贝,即所谓的“无文金属贝”。商代金属贝的型制几乎完全依照海贝,弧而无文,并且保留了海贝的外形和唇、齿纹式。象形金属铸贝流行于西周,直到战国时期仍有铸造。与出现于商代的另一种铸币形式——金属斧(其继承形式为空首布和布钱体系)一样,金属贝也有自己的历史继承形式,这就是被称为蚁鼻钱或鬼脸钱的楚贝。象形金属贝在商代有黄金、青铜和铅等多种材质。战国象形贝甚至有银质。
大约在西周晚期,出现了空首布。金属贝是按照装饰消费品海贝的原来形态复制出来的,而空首布第一次不再按照生产性消费品的本来形态来获得被铸造的权利,成为了专职的货币。
春秋战国时期铸币按照其形制和制造方法的谱系可以分为五个大类:贝币(从象形贝到较为抽象的蚁鼻钱)、布币(从象形金属斧、空首布到各型平首布)、刀币(从象形的大刀到较为简约的直刀)、圆钱、楚金。
在春秋战国时代,钱币形制和铸造方法按照由象形到抽象、由不拘一格的多元格局过渡到大一统的制式不断演变。最后,人们找到了圆钱这种不再依附某个实用物品的铸币形式。圆钱的形象意味着“规矩”的“规”所代表的那个抽象的圆形,那个一切有形之物所依据的形象基础。
外圆内方的先秦半两最终使六国货币归于一统,实际上未必仅有秦始皇清扫六合的军力可以依恃,秦半两本身所发布的造币形式,就是一个一统天下的形式。
秦·汉·新莽 古钱币
秦灭六国后,以秦币一统天下之各币,从此刀、布、贝等作为独立的铸币形式退出了历史舞台。秦半两所开创的方孔圆钱的造币形式奠定了其后两千年金属铸币的基本制式。
由于秦钱重而且难用,到了汉代,惠帝、吕后、文帝、景帝等先后铸行三铢、八铢和四铢等数种重不如其文的减重“半两”。币制也屡改屡变。武帝元狩五年(前 118年),在铸行以“三铢”为名的新钱五年之后,废"三铢"并正式铸行“五铢”。五铢钱日益改进并最后定型的内、外廓成为其后铸钱的标准样式。而以“五铢”为文的方孔圆钱,经历朝延铸,直到隋朝才告终结。铸行历史长达 739年,居中国古钱史上同一面文钱币铸行年限之最。
西汉前期的铁半两、铁五铢是考古学上迄今所见的最早铁钱,也是汉初各朝减重政策更为直截了当的一种表现形式--即以低价金属铸币直接贬值。
西汉末年王莽托古改制。钱制屡改屡乱,屡乱屡改。一方面莽钱体制所规定的换算标准,既大大背离了金属和实物货币本身的商品价值由民间所确立起的信用,又无力维持这种换算标准自身所规定的信用;另一方面,莽钱改制的根据是突出钱币的法定信用本质,但莽钱所启用的货币符号又总是与法定信用背道而驰。货币信用一度衰落到极点,人们已经习惯于以布帛粟米来表达经济交往。董卓无文钱的出现,又一次沉重打击了货币的独立信用。
终秦汉新莽各朝,自先秦以来确立的货币形式的专职化和“货币化”进程已成定局。方孔圆钱这一抽象的货币符号形式奠定了其后两千年货币符号形式的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 古钱币
自从东汉末年钱制废弛以来,魏、吴、蜀三国分别铸五铢、直百五铢、太平百钱、定平一百、大泉五百、大泉一千、大泉二千等钱品流通民间,力图恢复货币信用。
两晋仍沿用流行已久的各种旧币,但谷帛交易盛行于民间。十六国时代则体现出了依循铸币重量而文不受尊重的惯例。在这个政权多元的时代,中国造币史也面临着一个制式多元、需要重新寻找统一根据的局面。
先秦以来摒弃某个具体的实用消费品与货币效用的联系,以抽象的实用——即单位重量的金属效用来定位货币效用和信用这一造币根据,历经减重和官定大钱的屡次打击,到十六国时期已日渐动摇。以赤仄五铢的方式或王莽的方式宣布官铸钱品的价格,到东吴的“大泉五千”已登峰造极。
南朝时仍然是以铸造粗劣减重币和低价金属币的方式来对抗金属重量的信用,这可以说是官方将自己所获得的有限信用滥用为无限信用,以有限信用对抗金属信用并拒绝以全民公意为最终担保这一货币思想和货币政策的直接结果。“永光”、“景和”等钱品的产生,与其说是官方明确自身信用责任的一种表示,毋宁说是官方以单方面意志取代曾经为全民意志担保的金属信用的更为直截了当的步骤。
相比之下,北朝似乎比南朝更为看重金属的权力。以“五铢”为名的多种钱品大体能维持“五铢”所标明的面文重量。“北周三钱”似乎比“景和”等钱品更注重官方信用的严肃性,但随意制订的折当标准显然暴露了官方铸钱自己“防铸”自己,滥用信用的“私铸”本质。
隋文帝不得不在开国伊始整顿混乱已久的币制。官方信用重新转回金属信用的轨道。“开皇五铢”是很长时期以来第一批能“重如其文”的“五铢”。但隋炀帝很快破坏了文帝的钱制,开始滥铸劣钱。隋末钱制甚至败坏到剪纸割皮为币的空前局面。
唐·五代十国·宋 古钱币
唐高祖废“五铢”,铸行“开元通宝”,开创了中国古代铸币史的又一纪元。从此,中国古代铸币史进入以“宝”为名的时代。开元通宝铸行的意义不仅在于以其钱文和书体开启了一个时代,也不仅在于其制钱体制为后世树立了典范,而在于开元通宝是制钱官方明确地以官方担保的形式公开发布其官方信用的第一例。从此,“径八分,重二铢四累”等等体制和重量的要求已不再是一个超越于官方信用之上的要求。金属的重量和成色在此成为确保官方信用的技术手段。官方已不可能逃避金属重量和成色所要求的信用,而且这个信用正是官方试图颁布的法定信用本身。
中国古代铸币自“开元通宝”开始,进入以年号(“开元通宝”自身并未以年号名钱)和“宝”名钱的时代,同时也进入货币信用较为稳定的时代。布帛粟米等与官方赋税政策有关的物品和金银仍然是重要的流通物资,甚至也是财富的通用计量单位。但是,法定铸币的地位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从此变得不可动摇。
五代十国时期,是铸大钱甚多,并且铜、铁、铅钱并用的时期。当五、当十、当百(永安钱甚至用到了“五百”、“一千”)等换算体制在此时期渐成定局。
两宋继承铜、铁制钱并用的五代十国传统,并极大地发展了铁钱的铸造和行用规模。各地有专用铜钱、专用铁钱和铜铁并用的分野。金银地位空前显要,并且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可兑换纸币。两宋是中国古代方孔圆钱铸钱成熟和在形式上日益多样化的时代。钱文书体在两宋时期可谓无体不备。行、草、楷等在两宋以前不入正途的钱文,从此大规模铸行于世。
两宋也是铸钱折算体制空前完善的时期,以往较为随意的折当体制,在两宋时期衍成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当百等切合流通需要,体系完善的大小钱折当体制。折二、折三、折五等以往不见或难见的折当等级从此成为例行的折当等级流布于历代铸钱。
辽·西夏·金·元 古钱币
辽、西夏、金、元分别是我国古代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族建立的多民族王朝国家。上述四朝的货币体系都是高度汉化的货币体系。
辽、西夏所铸圆形方孔钱,写下了中国古代造币体系新的一页。其独特处在于,继承了中国古代造币体系在铸造方法、形制特征(方孔圆钱)和以纯文字为钱文标志等方面的根本品性,拓展了中国古钱体系在汉文和拼写文字之外以汉字笔画为书写基础的新的钱文形式。
金、元两朝以纸钞为主要流通货币。两朝是中国货币史上纸钞最为盛行的时代。银制钱币与纸钞并用,使官方信用和金属信用重又陷于二元对立。金代曾禁用铸钱,力图以打击代表公众信用的金属信用的方式来树立官方信用权威。但滥发纸钞本身才是官方信用的敌人。为了消除滥发纸钞这一官方信用自我消解的弊端,元代在禁用金银的同时,确立以白银为本位的发钞制度。这样,铸钱与纸钞之间构成所谓“子母相权”关系,以铜钱为信用纸钞的信用担保者的货币体系已经无可回避。“至正之宝”等“权钞”铜钱历经金、元两朝酝酿,公然行世,可以说是制钱官方在根本上未获公众信用授权并且也不对公众信用负责的时代,不得不向代表公众信用的金属信用做出让步的一个历史事件。
明·清·民国 古钱币
明代初期承袭元制,以“大明宝钞”行天下。但官方信用不受制于公众信用的问题仍然悬而未决。明代钱制的演变历程,清晰地展示了自认为公众信用代表人的官方信用,与公众信用的传统代表形式金属信用之间,随王朝盛衰彼此消长的历史。明初,初登正统的王朝,以受命于天(即传统的授权形式)的姿态,自信并且据信为公众信用的合法代表。这个时期是“大明宝钞”通行天下,金银受禁,铸钱闲置的时期。很快,王朝本身受命方式的伪合法性暴露出来,官方信用与公众信用日渐违忤。金属信用所代表的公众信用权力与日俱进,以
之权衡官方信用的体制渐成定势。
清代发展了明末时已成定局的银、铜复本位体制。顺治八年颁行十年后即遭废止的纸钞和后来的大清宝钞从未获得过在金、元、明三代一度获得的那种流通地位。金属信用与官方专制信用之间经历数朝的较量,终于以试图背离“钞本”专制信用的纸钞的衰竭而告终结。
清代铸币除了天命汉钱、天聪汉钱(清立国前)是老满文铸币,顺治以后各朝铸币均取汉文面文,满、汉文背纪局、纪值的制式。王朝后期张之洞在两广总督任内首开机器制币一式。机器制币早期的格式仍遵方孔圆钱的传统中国古钱形制和以文字为钱文的传统。因此,
这部分机制币仍可视为中国古代钱币体系的又一创新形式。
清代铸币权分属散步全国的各地方制钱机构。各省可随时奏准设局铸钱。原则上各局铸钱归各地专用。顺治朝曾有集中铸币权于中央的政策,但施行四年即遭废止。直到后来的机制币时期,才有设立天津造币总厂(1905年)和归并制造铜元局厂,建立统一铸币体系的政策。
然而,清末建立的统一的机制造币体系,并未立即消除各省设局鼓铸这一沿袭二百余年的传统。直到民国初年,民国政府和各省仍有中国钱系的作品问世。因此,清末民初的货币体系终于只能是中国钱系的各色铸品、机制中国钱、仿西洋铜、银元和外国银洋、官私银行钱庄钞票等混杂流通的一个空前庞杂的体系。
现在:
一百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268号国务院令,中国人民银行于1999年10月1日在全国发行第五套(1999年版)人民币100元券。新版人民币币发行后与现行人民币等值流通,具有相同的货币职能。
一、钞票特征
主色调为红色,票幅长155mm、宽77mm。正面主景为毛泽东头像,左侧为椭圆形花卉图案,票面左上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右下方为盲文面额标记。背面主景为“人民大会堂”图案,左侧为人民大会堂内圆柱图案,票面右上方为“中国人民银行”汉语拼音字母和蒙、藏、维、壮四种民族文字的“中国人民银行”字样和面额。
二、防伪特征
1、固定人像水印:位于正面左侧空白处,迎光透视,可见与主景人像相同、立体感很强的毛泽东头像水印。
2、红、蓝彩色纤维:在票面的空白处,可看到纸张中有红色和蓝色纤维。
3、磁性微文字安全线:钞票纸中的安全线,迎光观察,可见“RMB100”微小文字,仪器检测有磁性。
4、手工雕刻关像:正面主景毛泽东头像,采用手工雕刻凹版印刷工艺,形象逼真、传神,凹凸感强,易于识别。
5、隐形面额数字:正面右上方有一椭圆形图案,将钞票置于与眼睛接近平等的位置、面对光源作平面旋转45度或90度角,即可看到面额“100”字样。
6、胶印缩微文字:正面上方椭圆形图案中,多处印有胶印缩微文字,在放大镜下可看到“RMB”和“RMB100”字样。
7、光变油墨面额数字:正面左下方“100”字样,与票面垂直角度观察为绿色,倾斜一定角度则变为蓝色。
8、阴阳互补对印图案:票面下面左下方和背面右下方均有圆形局部图案,迎光观察,正背面图案重合并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古钱币图案。
9、雕刻凹版印刷:正面主景毛泽东头像、中国人民银行行名、盲文及背面主景人民大会堂等均采用雕刻凹版印刷,用手指触摸有明显凹、凸感。
10、横竖双号码:正面采用横竖双号码印刷(均为两位冠字、八位号码)。横号码为黑色,竖号码为蓝色。
五十元
第五套人民币50元纸币主色调为绿色,票幅长150mm、宽70mm。正面主景为毛泽东头像,左侧为“中国人民银行”行名、阿拉伯数字“50”、面额“伍拾圆”字样和花卉图案,左上角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右下角为盲文面额标记,票面正面印有横竖双号码。背面主景为“布达拉宫”图案,右上方为“中国人民银行”汉语拼音字母和蒙、藏、维、壮四种民族文字的“中国人民银行”字样和面额
二十元
第五套人民币纸20元主要特征主色调为棕色,票幅长145mm、宽70mm。票面正面主景为毛泽东头像,左侧为“中国人民银行”行名、阿拉伯数字“20”、面额“贰拾圆”和花卉图案,票面左上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左下方印有双色横号码,右下方为盲文面额标记。票面背面主景为“桂林山水”图案,票面右上方为“中国人民银行”汉语拼音字母和蒙、藏、维、壮4种民族文字的“中国人民银行”字样和面额。
第五套人民币20元的防伪措施有:固定花绘水印、红蓝彩色纤维、安全线、手工雕刻头像、隐形面额数字、胶印微缩文字、雕刻凹版印刷和双色横号码等8项防伪措施。
十元
第五套人民币10元纸币主色调为蓝黑色,票幅长140mm、宽70mm。正面主景为毛泽东头像,左侧为“中国人民银行”行名、阿拉伯数字“10”、面额“拾圆”字样和花卉图案,左上角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左下角印有双色横号码,右下方为盲文面额标记。背面主景为“长江三峡”图案,右上方为“中国人民银行”汉语拼音字母和蒙、藏、维、壮四种民族文字的“中国人民银行”字样和面额。
一元
全新的第五套人民币1元纸币正式“面世”。新版1元纸币正面主景是毛泽东头像,正背面有6项防伪特征。
此次发行的新版1元纸币,票幅尺寸长130毫米、宽63毫米,主色调为橄榄绿。具有6项防伪技术,防伪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关人士称,此版1元纸币手感强烈,“闭着眼睛就能感觉到”。
据了解,中国人民银行自1999年10月1日起陆续发行第五套人民币,包括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5角和1角8种面额,目前大多已在市场上流通。在第五套人民币中,1元面额的只有硬币,而此次发行的1元纸币是对以前发行1元硬币的“补充”。第五套人民币与现行人民币的比率为1比1。第五套人民币发行后,与现行人民币混合流通,具有同等的货币职能。
由于我国近年来经济持续增长,第五套人民币发行以后,1元人民币的流通数量远远无法满足经济领域的需要,再加上1元硬币的生产过程较长,目前全国部分地区已经出现1元人民币告急的情况,所以要发行1元纸币。
记者今天上午走访了几个银行网点,并未发现新版1元纸币的踪迹。
防伪特征
★固定花卉水印:位于正面左侧空白处,迎光透视,可以看到立体感很强的兰花水印。
★手工雕刻头像:正面主景毛泽东头像,采用手工雕刻凹版印刷工艺,形象逼真、传神,凹凸感强,易于识别。
★隐形面额数字:正面右上方有一装饰图案,将票面置于与眼睛接近平行的位置,面对光源作上下倾斜晃动,可看到面额数字“1”字样。
★胶印缩微文字:背面下方胶印图案中,印有缩微文字“人民币”和“RMB1”字样。
★雕刻凹版印刷:正面主景毛泽东头像、“中国人民银行”行名、面额数字、盲文面额标记等均采用雕刻凹版印刷,用手指触摸有明显凹凸感。
★ 双色横号码:正面印有双色横号码,左侧部分为红色,右侧部分为黑色。

2024-04-26 回答

我国古代文明发达,经济活动也曾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就说广州,早在耶稣纪元的头一个千年,就已商贾云集。可是,在第二个千年的后半段,这种格局颠倒了过来。鸦片战争,甲午海战,让国人知道,我们积弱已久,图新何易。
在第二个千年的最后几十年,中华民族正励精图治。千年回望,回顾来之不易的变迁,展望并不平坦的前景,从钱的角度,探讨一下其中的经济学脉络,可以让我们在"亚洲世纪到来"之类的说法面前保持清醒。
最早的"钱"是兽皮,是贝壳,甚至是笨重的铁块,到现在,世界各国一无例外都使用一种特殊印刷的薄纸──纸币。"钱",说到底,仅仅是一种信用符号,随时可以兑换为等值实物。因为它便于保存、分割、携带,故而全世界地不分南北,人不分古今,逐渐都接受了它。而它的信用,则主要由国家法律支持。
就在上一个千年之交的北宋,中国社会的经济交易中已经大量使用纸张印刷的货币"交子"。交子作为经济生活中重要的流通和支付手段,最初是由四川商人联合发行的,基本上只在四川境内流通,因为可以随时兑付,迅速得到社会承认。后来,虽然这些"钱商"破产,但是"钱"的好处却没有破产,官府立即设立专门机构,发行"官交子",流通范围扩及各地,虽然名义上仍可兑付,实际上基本不能兑付,其信用仅由官府强制保证。南宋年间,虽然铜钱和白银同样流通,但是纸币已是主要货币。元代在全国范围实行纸钞流通制度,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忽必烈在位时发行的"中统元宝钞",虽然开始的时候一度可以兑换,但是很快就停止,并且进而禁止铜和金银流通。明代发行"大明宝钞",则从不兑现,并且禁止铜和金银的流通,后来只是因为纸币信用太差,禁止铜金银实际上行不通,朝廷才被迫解除禁令。不可兑换的纸币,其信用受发行量的影响很大。正是由于宝钞滥发,急剧贬值,自宋朝开始的这种前现代形式的纸币流通,在明代就逐渐退出经济活动。
曾经在忽必烈汗宫廷供职的马可·波罗这样向西方介绍中国的"奇事":"大汗国中商人所至之处,用此纸币以给赏用、以购商物……竟与纯金无别。"一个"竟"字,让我们知道中国的纸币对于当时外国的上智人士仍然是未曾想像过的事情。纸币,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今天已经很难想像一个没有"钱"的世界如何运转,即使现在电子货币登场,纸币的社会角色仍然不容忽视。
"钱"变为"纸",表面上轻了,实际上重了。最近一千年人类的经济活动,就是围绕着那张轻薄的"纸"展开的。
对"钱"的追求,开通了全球交往。以西方历史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代表,西班牙发现美洲和葡萄牙人抵达印度,后来则有"海上马车夫──荷兰",以及把"米"字旗插到世界各地的号称"日不落"的大英帝国,都是追逐着"钱"而走遍世界。
在当时的世界贸易中,欧洲国家是货品的净输入国。中国和中东国家都很少从欧洲进口商品,这样,欧洲国家就需要支付金、银等"硬通货"。中东国家要求黄金,这促使欧洲从非洲等地掠夺和开采黄金,用于中东贸易。中国要求白银,这促使欧洲人到美洲等地掠夺和开采银子,与此相应的是始于18世纪的欧洲人地理发现的"白银时代"。历史上中国长期实行的是银本位,所以货币都可以折合成"银两",一直到民国初年。
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不仅繁殖了各行各业的商人,而且还呼唤着以"钱"为商业对象的商人──"钱商",私人金融活动应运而生,当年在中国一个盆地省份发生的故事,又在全世界范围内复活了。这些私人金融活动的风险很大,宫廷借钱不还,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是,"钱"的商业利润实在太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私人金融活动继续发展,逐渐演变成前现代形式的银行。在我国,清末民初时期山西的票号也相当发达,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兑付信用极好,甚至一度代行了国家财政的部分功能。随着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山西票号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人类为什么要做生意?因为交易可以给双方都带来利益。二次大战以来,虽然局部战争不断,但是没有再爆发世界大战,和平与发展之所以成为当代的主题。如果能够从贸易得到"钱",未必你死我活地去征服,去掠夺。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使经济活动的"蛋糕"越做越大,有足够的互利分割的余地。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统称知识的科学技术和人类智慧,是仅有的不受"报酬递减规律"束缚的生产要素。别的生产要素在使用中都会消耗,但是知识却不会因为使用而消耗。这是基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的"知识经济"的概念的主要脉络,是知识经济观念的根本点,恰恰在这个要紧的问题上,发达国家占据着毋庸置疑的优势。
除此之外,发达国家占便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世界上的大部分"钱"在它们手里,即它们占据着金融市场。如果一种符号能够作为信用被广泛接受,哪怕它最终把纸张都免了,它也能起货币的作用。现在,钱的符号化电子化,让银行结算的速度大幅度提高,社会的步伐加快,极大地提高了经济的效率,在这方面,发达国家又一次走到了前头。
金融电子化、货币符号化,是顺着使"钱"尽可能方便的逻辑往前走,但是"钱"方便到可以看不见的地步,越来越多看不见的"钱"在我们身边如洪水般高速流动,终于出现了一种比自然界灾害更为可怕的灾害──"钱灾",即1997年以来人们谈虎色变的金融危机。
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人们以"钱"炒"钱","钱"越炒越热,终于升腾为"泡沫"。发达国家的投机资本大肆购买某国的货币,然后,急剧抛出,足以使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索罗斯们就是这样,在制造泡沫和破灭之间逞能。他们有资金,有手段。短期流动资本大进大出,是东亚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预言东亚金融危机的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说,实质经济本来不错,金融仍然可能出问题。在货币符号化电子化的时代,我们要格外小心。
"钱"升腾为泡沫,可以说古已有之。十多年前长春"疯狂的君子兰",就是古老形态泡沫经济的本土例子,在城市职工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时候,一株君子兰却居然可以炒至十几万元的价位。80年代的日本,经济增长不大,房地产却在疯炒,一时间,炒得仅东京地区的地产价值,一旦变换为"钱",就可以把整个美国买下。经济泡沫一旦破灭,迄今十年不振。钱啊钱,认它贵,它就贵,不贵也贵,一旦泡沫破灭,认它不贵,它就不贵,本来不贵。
经济发展怎样才有后劲?值得作历史的审视。在19世纪,讲科学,英国走在美国前面,讲人均资源和人均资本,澳大利亚比美国高得多,但是20世纪以来英国和澳大利亚的经济发展一直赶不上美国。虽然两次世界大战都没有烧到美国本土,但是澳大利亚同样占了这样的便宜。经济学家发现,在土地、劳动、资源和资本、科学技术和和平环境这些重要因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国内市场的容量。迄今为止,没有哪个国家的国内市场容量能够比得上美国,这是美国在经济发展方面能够长期独领风骚的重要原因。一个大国,只有当人民购买力得到普遍提高、市场整合得好的时候,国内市场才会显示容量优势。而且一旦形成优势,将长期发挥作用。靠这种"国家增长能力"的依托,钱,才真正成为有源活水。
对钱和财富的追求固然曾经推动并且继续推动历史的发展,但是需要必要的制度建设来规范。事实上,历史和现实都让我们看到,对钱和财富的追求也带来从小扒手到大海盗、从以权谋私到豆腐渣工程等许多丑恶的东西。对钱和财富的追求带来的社会价值观念变异,值得我们特别注意。我们的市场经济,一定要避免笑贫不笑丑、笑贫不笑恶和让知识斯文扫地的可能性。我们能够避免这样的前景,政府肩负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从兽皮到纸币,从纸币到电子符号,"钱"走完了一千年的历程。后一个千年,"钱"将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直至"钱"真正看不见,人类社会最终进化到不需要"钱"的阶段,货币最终消失。在此之前,人类如何在尽享"钱"好处的同时,能有效避免"钱灾"洪水来袭,将是后一个千年一开始就面临的挑战。
中国货币的起源,有据可查的是商汤时期的"铜贝",而在此之前的夏商,骨贝,石贝,陶贝已经开始流通。这也是汉语中关于金钱的文字多以"贝"为偏旁部首的原因。金属货币的起源,应是殷商时期中国先民掌握了冶炼金属技术之后的事。在一些殷商墓葬中曾出土青铜块,这些也许是最早的金属货币。在秦统一中国前的西周、东周时期,由于各部落生活居住环境不同,其铸币在经过一段不定型时期之后开始,并以其主要的生产工具为原型进行铸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为秦半两。汉元狩五年即公元18年,开始铸造五铢,至公元621年,五铢钱历时近七、八百年。是我国铸期最长的货币。此后直至宋朝,对货币的记载并不相近。随后两宋的币制,主要为铜钱,但兼以铁、铅。纸币开始正式产生和推行,这是两宋时期币制的最大特点。后来元朝蒙古人统治中国时,对中国的币制,带来了一种基本的变革,也就是使中国从此采用白钱为价值的尺度。明朝统一全国后,货币以纸币为主,但也铸造了不少铜钱,且品类繁杂。清朝币制大体上以银本位制为主,大数用两为单位,小数用钱和文作单位。之后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及辛亥革命后,也曾有过自己的货币系统。
中国进入国民党统治时期以后,国民政府进行了一次币制改革。
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施行法币公告,其主要内容为: 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1936年5月,国民政府被迫与美国签署《中美白银协议》,法币又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法币1元等于0.2975美元,使法币成为英镑、美元的附庸。法币政策的实施,统一了币制,是中国货币制度的进步,但国民政府利用货币发行权的集中,加强了金融垄断;又以法币系拥有法偿资格的不兑现纸币,而用膨胀发行办法填补财政赤字,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成为后来国民经济崩溃的重要原因。
解放战争爆发后,第一套人民币开始发行。第一套人民币是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以后设计生产的。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1955年5月10日停止流通,共12种面额,62种版别。因当时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高涨,没有发行辅币,也没有发行金属硬币。
第二套人民币纸币于1955年2月21日发行,共11种面额,13种版别。1957年12月1日发行1分、2分、5分金属分币。这套人民币首次实行主辅币制,具有统一完整的构思和艺术风格。
第三套人民币于1960年4月20日开始发行,共7种面额,分币仍采用第二套的。1980年4月15日发行1角、2角、5角、1元4种硬币,材质为铜锌合金、铜镍合金。
第四套人民币的设计,从1967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到1985年定案,历时18年。在"文革"期间,先后三次上报方案,1977年重新设计,1987年4月27日起陆续发行,共有9种面额、17种版别。1992年6月10日起发行1元、5角、1角3种硬币,材质分别为钢锌镀镍、铜锌合金、铝镁合金。
第五套人民币于1999年10月1日起发行,至2002年底,纸币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和硬币1角、1元、5角已经陆续问世。
中国货币的历史,是与中国色社会变化和经济实力的变化紧密联系的。有人说只要看看一个国家的一元硬币有多沉,就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现在,偶尔掉落到地上的一元硬币发出清脆的响声,是不是也会使我们感到一丝自豪呢?

扩展回答

关于‘钱的过去.现在.未来’

大家帮我解答一下撒````````谢谢拉哈

关于高碑店过去和现在的变化

就是高碑店以前的样子和现在的样子,再加上未来的样子

关于钱的历史和未来

请详细一点急用

关于过去苏州以前娄门外的,现在是什么小区

苏州以前娄门外的精细集团(名字大概不是这么写的,不过是这么读的。。)现在那边是什么小区呢?

关于现在已经装修好的沙面…………

请问一下,现在的沙面能不能去照COS啊?

我现在需要关于阳光的段落

两端各50字。文笔要成熟一点。有的话亲加油我现在需要关于阳光的段落,一段是午后阳光,要两段。一段是母爱如阳光

相关问题

页面运行时间: 0.18016695976257 秒